精选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摘抄45句)

发布时间:2023-07-19 12:01:16 / 作者:admin

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1、 为此,我们还需要将发言权交还给被堵住了嘴的黑格尔,最根本的黑格尔,列宁曾狂热地对他作注解,马克思曾宣称对于他的阅读决定着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他是《逻辑学》中的黑格尔。

2、“思辨理性”吸收了“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绝对和普遍性 

3、⑧(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4、“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5、主观理性就是要求现代人从传统的客观普遍性的外在价值约束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独立的价值旨趣。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一方面,理性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最高条件,是结合感性材料从而形成知识的最高根据。另一方面,理性能为人的经验认识提供范畴和原理支撑,正是以此为根据,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并且进一步指出:理性为人在道德伦理行为提供“绝对的道德律令”。主观理性不仅仅成为认识的依据,而且成为现代人确立社会理想和道德价值的源泉。主观理性取代了传统的客观理性,更加强调个体生命的主观自由,强调自主、自律。 

6、《小逻辑》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7、摘 要:马克思如何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本文认为,不能在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旧唯物主义是被黑格尔扬弃的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无法做到对事物、现实、感性的能动方面的理解,无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把“思维过程”作为本体的真实意义。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生产过程”的物质性主体取代“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才能颠倒和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

8、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批判较之哲学的批判,不仅能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能更有力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包括哲学家的思想。“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使哲学走出内在的思想和意识,进入到“感性活动”的物质化过程之中,变成实际改变现存世界的力量。仅就海德格尔所力求唤醒的“存在感”说,“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也有未被海德格尔深思的重要意义。海德格尔指责这种存在论未超出黑格尔的视野,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实际上恰是海德格尔未超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即仅在人规定和改造劳动对象、对象化自己自由本质的意义上理解劳动,仅看到了劳动主体自我肯定的方面,而未看到劳动对主体的否定方面,未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不仅揭示出私有制劳动的奴役性质,即劳动主体的活动过程所具有的强制性、否定性的社会性质,也看到了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否定性统一的自然性质,即劳动对象对主体力量的否定和抗拒。用黑格尔的表述方式说,直观的自然是理念,劳动中的自然才显示出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直观的石头对意识和思想没有阻抗,而要搬起这块石头,则要消除它的重量的抗拒,才知道它是如此沉重、如此真实。劳动不仅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也是自然和存在自身显现的过程,是存在的到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语言、不是思想、不是诗,是“生产过程”和劳动,才给予人以真实的存在感,才使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存在的先在性。

9、《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P4-8页

11、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哲学从黑格尔那里所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而这三者之间具有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2、通常人们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评价很低,因为从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它并不能带给科学家什么灵感和教益。的确,当一个人满脑子只有科学主义甚至还原主义的想法,企图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去寻找自然界如何从“机械论”、“物理论”里面产生出“有机论”和生命的隐秘机制时,他注定会大失所望。黑格尔并不想告诉人们,自然界是如何从无机物中发展出有机物和人的思想来的,这方面的秘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他感兴趣的只是,有自身确定目的的“绝对精神”是如何从盲目自在的无机世界中的“潜在”状态而逐步显现和“实现”在自为的有机世界和人的世界中的。所以黑格尔对自然界有双重的眼光: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比起来,单独来看是僵死的、机械的、无生气的,本身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但另一方面,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在这种外表僵死的现象底下,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冲动,那是上帝本身在暗中支配和发动自然界向精神的目的进展。因为在他看来,“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⑧。黑格尔用上帝的合目的性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的确有先入为主和独断之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脱离精神来看物质世界,而能够从一个自然和人的统一整体的视角来把握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方面,马克思和黑格尔有一脉相承之处。

13、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14、首先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继承了什么?

15、“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理性”能力的发挥,一方面人们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并把人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的上帝化”,并把人从社会生活中控制着人的异己力量,诸如传统偏见、宗教迷信、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主观理性的夸大导致个体的人与普遍的法则之间产生对立,“生活世界统一性”受到挑战。“所谓‘生活世界统一性’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某种共同的纽带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亦即通过某种普遍承认和一致接受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和结合的共同体。”①主观理性的膨胀导致个体与普遍性对立,生活世界的统一性被打破,现代性的弊病随之产生。 

16、青年黑格尔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危机,人们所信仰和服从的以理性建立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能继续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强调有一个内在于主体的权威法则,这个权威法则过分强调理性的禀赋,一方面认为客观的外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们只需要尊重理性的意志实践而不必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这种“主观理性”因为其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则而被遵守,然而“每一个应当、每一个命令作为普遍性的概念无疑表明其自身是异己的东西”①。理性的夸大导致主体与客体、理性与生活对立。在追求统一与自由的黑格尔看来,这是不可容忍的。

17、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18、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19、黑格尔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需要上升到统一。统一的途径就是“爱”。黑格尔借用了基督之“爱”观念来扬弃康德的理性的对立,“绝对命令的义务与个体的嗜好之间的对立在爱的各种特殊形态中获得统一”。②理性造成普遍性的、主观的理性法规与特殊性嗜好的对立,而在“爱”中法规不再是普遍的、嗜好不再是特殊的,二者获得统一。“爱”超越了理性的法则,通过“爱”,理性本身的一切片面性、理性与感性生活之间的一切对立性都被扬弃了。“爱”成为道德、法律和理性的唯一法则,一切道德和法律以“爱”为唯一的基础而形成,多样性的理性标准的冲突就被瓦解,关于理性的意识只有一个,就是以“爱”为原则的理性意识。“诸多具有特殊条条框框的道德如果不以‘爱’为精神核心,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爱’恰恰和解了道德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黑格尔以‘爱’取代绝对的道德律令之权威,它并非脱离现实内容的抽象形式,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精神,使道德律令和特殊生活嗜好以‘爱’为中介在生活中有机统一。”③

20、黑格尔并没有完全否定“主观理性”,他把“主观理性”看作形成“思辨理性”的一个环节。主观理性造成理性与普遍性法则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限制的力,即知性……知性的大厦越是坚牢越是辉煌,作为部分拘禁于知性大厦的生命要摆脱知性进入自由的努力就越是不停息。”④主观理性造成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自由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等诸多分离,思辨理性正是分离中产生统分离性越强则统一的力就越强。理性的任务就是把分离的存在统一起来,摆脱主观与客观对立的限制。 

21、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22、(6)(德)黑格尔:《小逻辑》,第423页。

23、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6—99页。

24、在我们来看,科耶夫(Kojève)在三十年代开设的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对黑格尔的参照开始以某种非纯学院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意识形态忧虑中,从这一刻开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黑格尔形象,这一形象经过三十多年才开始摆脱——并且这远远没有完成。

25、胡适与王重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胡适与王重民都是教育家。考察胡适、王重民治学轨迹,无论是他们执著于国学研究的理念,还是不满足于现状而独辟蹊径的方式,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过去的20世纪里,重分析、重实证的西方文化,曾经一路领先,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如今的21世纪里,重综合、重系统的东方文化适逢其会,犹如一轮朝日冉冉升起。在气象万千的国学中,不只蕴含着众所周知的至理名言和座右铭,蕴含着开拓视野、弥足珍贵的辩证法,还蕴含着随处可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26、(1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第3404页。

27、 “思辨理性”的最终提出: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28、但是由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的限制,他不是从自然、人类社会历史中抽象出辩证法的规律,而是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将人类思维同现实过程分离开并且本体化,主张绝对精神才是辩证运动的真正主体。因而在其哲学中存在着唯心主义体系同辩证的方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他的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和唯心主义神秘性。

29、《福建论坛》2018年第5期(总第312期)

30、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括近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逻辑思维三个进程是: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理性,在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物也不完全是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特色和成就。而正—反—合的辩证方式,构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31、《小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逻辑学是他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不过是逻辑学的具体应用或表现。

32、黑格尔仍然是一场无休止的冲突的焦点。因为只有对他内在分裂的深入理解才能对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思考中同时防止我们走上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偏道和科学主义-学院派的偏道,并最终防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单纯的憎恨。

33、(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34、二战之后,受到伊波利特(Hypolyte)翻译和论述的有力支持,这一片面形象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以萨特为代表的群众层面。“为他人的存在”这一悲观的理论(他人是地狱)从中汲取灵感。至于精神分析学这边,拉康本人(且不论他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深交)在其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建构想象性(l’Imaginaire)理论的方式:自恋和好斗都属于主奴关系的对称机制。

35、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用“爱”表达对立统一的思想到耶拿时期提出“理性”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继承。“爱”已经具备了后来理性辩证法思想的一切特点。“神秘主义只有当其扬弃了直观和直接知识的片面性而上升到概念、理念、思维和精神的高度才能成为思辨哲学,神秘主义的旺盛生机只有当其与逻辑的规定性相结合后才能发展为活生生的辩证法。”②法兰克福时期的“爱”在黑格尔思想中扮演的角色与耶拿时期以后黑格尔的“理性”思想的作用是一致的。“爱就是黑格尔耶拿以后所说的理性——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罗森克朗茨说过,爱是‘理性的类似物’,海谋完全重复了罗森克朗茨的观点,缪勒采用了更简明的表达‘理性——爱’。”③ 

36、陈士聪,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

37、黑格尔辩证法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38、黑格尔从根本上颠倒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关系,他在概念推演中,也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黑格尔的哲学看成纯粹出于他的主观思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际上不过是现实的颠倒、歪曲反映而已。黑格尔对人类社会领域,作过深入的研究,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些领域(指社会历史领域——引者)的发展线索”;十八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也是黑格尔进行哲学概括的对象,《逻辑学》中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事例和数学材料,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列宁曾指出:“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列宁的这段话,当然不能误解成黑格尔的《逻辑学》竟是唯物主义的,而是指在黑格尔的著作里,数《逻辑学》一书中阐述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中事物的客观辩证法为最多。

39、不能在旧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40、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41、(2)1972-1975: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林彪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42、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9页。

4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598页。

44、邓小平生前10点警告,直击今天中国最大痛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