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摘抄73句)

发布时间:2023-07-19 12:01:10 / 作者:admin

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1、因之,实践儒学亦讲即事而善、即事而真、即事而美、即事而是的所谓“四即事说”,此“四即事说”,其实讲的便是“用上建体”。这里,“即事”,便是着力于人伦日用之际的实际事物的“用”义来讲,即事而善、而真、而美、而是的“善、真、美、是”,辄某种意义上就是“体”了。在此意义上,我们讲儒家的“用”和“体”,讲黑格尔的本体和现象之关系,来做彼此对照地看。

2、第辨证法一一指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认识,承认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关系,这个理论的产生,也社会的一种进步。叫辨证法。

3、首先要提到的是唯美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王尔德,王尔德众多关于艺术的讨论见之于其代表作品《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当中。对于唯美主义的学者来说,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是“为艺术而艺术”,简单来说,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立的审美属性,从而成就艺术的“本体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抛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总之,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强调“艺术本身”、“艺术独立”,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非道德上的暗示或说教。

4、上文当中针对丹纳的《艺术哲学》具体呈现出来的行文结构以及思想观念进行了浅析,但是对于艺术批评这个宏观的领域来说,丹纳,或者丹纳的《艺术哲学》仅仅是一个“点”,因此笔者想从同类学者的文艺观念做简单的横向对比来讨论丹纳个人的成就或者说他所带来的艺术批评的文化价值。

5、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6、与希腊辩证法相比,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其反生存论倾向,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辩证法中,极少看到对个体生命冲动和内在能动性的积极表达,到处可见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化解和放弃。(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7、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施达克认为有精神追求是唯心主义,有追求物质享受是唯物主义。但恩格斯指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追求物质享受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8、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9、深入分析黑格尔哲学两大精神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

10、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2012年出版。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一些新问题和见解。

11、(2)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异在和外在化”的否定格局之与“自然哲学”的牵涉

12、辛格的这本书是通向黑格尔的理想导论。在如此短的篇幅中能介绍得如此清晰,真是了不起的手笔。

1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写的著作。作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清算。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同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观领域,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

14、譬如“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的表述,乃把哲学当成独立的、实体性的东西来对待。并且这样的独立实体的东西,因为它本身具有主体性与主动性,故“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在此意义上,这个实体乃是具有活动力的,乃是具有主体的生命力的存在。而这样的存在,恰恰亦是对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的展开。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的观点当中,他澄清了这样一个意思:即哲学本身亦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且正因为有绝对精神作为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支撑,方在哲学上发生其功能与作用。

15、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马克思就已然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观念,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实现理想来看待。当然这样的说法,多少受到他的朋友莫泽斯赫斯的影响,更远的可能受到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比如欧文等的影响。但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事实上运用的乃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理性的说法,去试图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恰恰即是体现了黑格尔学说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影响。

16、恩格斯自己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目前最详尽的阐述。“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而且,后来列宁也强调了它的意义。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和《共产d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诽谤,扫除了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及其政d的影响,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模糊认识,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魅力所在。

17、恩格斯阐述完黑格尔的辩证法后指出,由于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是黑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黑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得出革命的结论。这种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导致黑格尔哲学最终必然解体。“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体系);另一方面,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方法)。”

18、Dottori,R.,DieReflexiondesWirklichen.ZwischenHegelsabsoluterDialektikundderPhilosophiederEndlichkeitvonHeideggerundGadamer,Tübingen200

19、那么,所谓的“绝对”本身,是说的这样的精神个体或精神整体,可以不关乎参照系的存在与否,以及其他个体的存在与否,惟强调的是一种自为自在性。这倒也有点像在魏晋玄学里边的郭象所讲的“独化论”,其所讲的“独化”,乃就是说整个宇宙无非是道德本体的发生与运施,而这个“道”即是属于自在自为性格的道,乃是独立变化的道,故《庄子注》云“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所以,郭象的独化论意义的那样的表达,蛮接近于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意涵上的所谓的“绝对性”。

20、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做了框架性的梳理,即分为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并给予它们的研究对象以分别的简略之描述。研究对象里边,赅摄“自在自为”、“异在或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诸表达,显示出辩证循环的思想轨迹。而这些轨迹的指向,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皆得以落实到“理念”的问题上来。

21、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22、恩格斯在此处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

23、而马克思早期学说里,跟黑格尔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倒并非是他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主体实践论的意涵,这种主体实践论,在譬如阿尔都塞、皮亚杰等等的一些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看来,多少是受到康德的主体实践论的影响的。

24、那么,在“理性”前面加“绝对”二字,固然表征的是“绝对理性”,抑或“绝对理念”义,其实讲的乃就是这种“理性”或者“理念”的自在自为性。我们知道,所谓的“自在自为性”,讲的即是辩证法的性格。至少在黑格尔这里,乃是成立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绝对理性”、“绝对理念”,来做了概念性的界定和描述了。

25、“种族”是丹纳在讨论影响艺术作品的首位因素。在《艺术哲学》中,作者提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遗传性”和“原始地基”。他认为无论是思想观念乃至是意识形态方面都是根深蒂固的,极少有人不受到它的影响,这些天生所遗传的民族倾向是伴随着每个民族而存在的特性。同样,艺术品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是人类所特有的。笔者认为,追根溯源讨论艺术的本质,应当考虑到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种族或民族与生俱来的特质对艺术作品的产生、形式、意义生成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6、张世英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2010年0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

27、本书是恩格斯的最后一部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列宁给予这部著作高度评价,他说:“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d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28、第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彻底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30、(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8-2

31、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寥寥数笔便呈现出一幅寂寥、空灵的意象世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所有的艺术创作。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的产生,艺术品的形成,艺术作品被接受的过程,都并非“科学实证主义”能够全然解释的,更非“公式化”的结果。

32、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指出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革命性和保守性。接着又区分了现存与现实的概念。现存:当下存在;现实:合乎理性,在历史的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指出“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33、《矛盾论》是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毛泽东。《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d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34、应该说,  “否定辩证法”,在黑格尔的哲学框架里面,事实上是以所谓的绝对精神为其本体,为其起点,为其主线的,乃不同于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否定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讲的辩证法,更多的是接近于“主体唯物论”意义上的“否定辩证法”。把它叫做“主体唯物论”的,是日本的一个学者,叫梅本克己。他是根底于早期马克思的一些论著提出来的,同时又受到所谓海德格尔的人文主体论的影响。当然,另外的,他也受到像西田几多郎为代表的“京都学派”,所谓“无的哲学”的波及。

35、笔者在阅读到这一部分时,联想到几十年后产生的精神分析学派应用于文艺批评理论的讨论,尤其是关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笔者在后续其他文献阅读过程当中发现,荣格在思想方面并没有对丹纳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采纳和引用。

36、第一部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37、希腊的塑像艺术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讨论关于时代因素是运用的第一个例证。在介绍完古希腊、斯巴达时期的塑像艺术之后,为了说明特定历史时代对艺术作品产生的影响,丹纳又分别列举了三个不同时代环境之下呈现出来的艺术表征。首先,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中世纪时期,这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学者们称之为欧洲的黑暗中世纪。这一时期黑死病蔓延自然灾害频发,政治压迫,基督崇拜形式化与封建剥削,种种时代环境使得下层人民饱受苦难。因此中世纪的艺术走向了呆滞、僵化,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美,而是沦为宗教的宣传工具和手段,因此中世纪很多艺术作品略显扁平,没有细节、套路化、不讲技法,不求写实,只追求用脸谱化的表达来传达信息。其次,丹纳阐述了17世纪的宫廷生活。国王路易十三在位的17世纪就出现了国王与廷臣的文化艺术,由于国王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从而带动了整个法国对于音乐艺术的奠基和突破。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军乐、室内乐和教堂音乐,呈现出政治性与典雅之间的共存与融合。最后,丹纳提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时的欧洲艺术。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民主政体的变革等等,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思想上获得了解放,解构了对于权威的迷信,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把任何能够激发想象或引起兴趣的事情作为描述对象,而不像中世纪或17世纪有种种的束缚和强烈的目的性。此外,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相继产生,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了新的顶点。

38、第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39、以绝对精神为根底的“理念”之具体界定,以及其间的思维、范畴、观念、思想等之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属性之概念呈现 

40、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本书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41、放在这样的一个哲学框架里面来加以描述之后,我们会发现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跟康德的“先验理性说”之间乃有明显的区别之存在。康德的“先验理性说”,是以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为其起点的。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绝对理念说”辄以绝对精神为其本体,以宇宙本体的第一设定为起点。这是它们的迥然不同处。还有一很大的不同,乃是康德这里讲的“先验理性”,其广义凌然是有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的意思的。即他所讲的那种自由意志,有自在自为性的设定在里面,又因为它是自在自为的这种设定,所以康德的自由意志所导向的善良的层面,把它叫做善良意志,某种意义上也被作为绝对的道德律来看待。何以唤其“绝对道德律”?乃因为道德律,或者这样的善良意志,它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42、有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论”,尤其是他的绝对精神辩证法,或者矛盾辩证法,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之重要性,乃是毋庸置疑的。包括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所谓的“异化劳动说”,某种意义上,就是辩证法的矛盾的体现。至于说黑格尔的矛盾辩证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边的影响的话,主要是在它的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说,如何来理解费尔巴哈本身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时候,马克思运用了矛盾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与认识费尔巴哈的某些宗教观,来作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之重要影响的体现。

43、“时代”——情感表达与形式呈现的差异化表达

44、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45、19世纪是欧洲思想空前活跃和丰富的时期,除了丹纳《艺术哲学》,还产生了众多的形态各异,说法不一的理念和思想。此处,笔者择取了唯美主义王尔德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丹纳的思想进行简要的横向对比。

46、而在黑格尔的哲学构造上来说,其《哲学全书》乃是非常严格地遵循正命题、反命题、合命题的逻辑演绎,去建立起整个的体系框架。故,所谓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着落在正、反、合的逻辑演绎的构架中,即呈现:正命题、反命题及合命题,盖莫非既是本体又是现象地体现出来。譬如在《小逻辑》或者是《法哲学原理》里边,“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现实即是合理,合理即是现实)这一句,为读者耳熟能详。黑格尔所讲的“现实”,乃是绝对精神本体的实践性,而此绝对精神本体的实践性之每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环节或现象,又无不是真理之全体的实现之推进的某个环节或现象,故谓之“合理”。所以,这样的探讨,既是本体的实现,也是现象的实现,是即本体即现象的存在。

47、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同唯心主义决裂。但是费尔巴哈到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就突然停滞不前了,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费尔巴哈属于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主义历史观。

48、故在上述意义上来说,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辩证法,也可叫做“自我的辩证法”,或者说是“自我的否定辩证法”。把“辩证法”理解为“矛盾辩证法”,读者耳熟能详;把“辩证法”理解为“否定辩证法”,读者亦当有所了解,像阿多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尝撰述一名为《否定辩证法》的论著。而事实上,这样的“否定辩证法”的描述,已然跟黑格尔所讲的“否定辩证法”有了一个较大的演变。但其根底,还是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矛盾辩证法”),再追溯到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矛盾辩证法”)的一些线索上来。

49、在当今看来,唯美主义者将艺术和现实完全二元对立起来的观念有失偏颇。反之,丹纳在《艺术哲学》当中则详细讨论的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即关于“模仿说”的讨论,他列举了诗歌、绘画、建筑等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随后又根据雕塑、戏剧诗有进一步补充了“模仿说”的详细理解。丹纳认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的内部外部的逻辑,是实物的结构、组织和配合”。

50、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51、恩格斯以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例,就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进行了评述。首先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批判。休谟认为,感觉以外不可知。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来源不可知,感觉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也不可知。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一旦人们企图去认识它,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其次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形成对比。黑格尔: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能够统一的。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就是思维对自我的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最后恩格斯的结论是:实践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不可知论和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同样的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52、《艺术哲学》这本书是丹纳在美术学校任教时的讲稿聚集而成的,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是比较轻松有趣并且容易理解的。整本书是由5部分组成,在第一编当中,丹纳就直入主题讨论了艺术品的本质和产生。丹纳在阐述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时,充斥着“否定之否定”意味的讨论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抛出一个设问或者一个假设进行讨论,随后抛出一个符合的或者是不符合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特征去推翻前一个观点,随后循序渐进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53、人的生存和动物的生存不同,动物身上也表现出合目的性,但它的目的是消极的、没有意识到的,只是为了单纯的适应环境和延续生命。只有人才意识到,他只是将自身的日益完善化作为目的。因此人的生存不是盲目冲动(尽管也有冲动的要素),而是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自觉的创造过程。

54、“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不仅仅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呈现如此态势,反馈到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也能充分地得以体现。

55、并且这样的“绝对性”,乃是相较于“相对性”来讲。所谓的相对性,某种意义上,它有一个比照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唯一的存在,乃是在某种参照系当中来体现它自身。就像有高,于是有低,低是相对高来讲,有上,于是有下,下是相对上来讲,以及胖是相对于瘦,美是相对于丑,好是相对于坏等等。这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第五十三”的“凡物必有合”的思想里,亦有类似的描述。

56、譬如(1)黑格尔所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其本质是绝对精神性,意味着一种自为自在性,而实践儒学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纵然也体现了自为自在性,但其指涉的自我,不是绝对精神性的实现,而是三构造说的实现,即是“物、心、理”的构造三元与功能一元之不离而不杂的实现。故,细究起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可能比较贴近于实践儒学的三构造说里面的“心”的概念,体现的乃是绝对的活动力与绝对的运动性。而实践儒学自我本体本身的材质性、条理性,反而是黑格尔学说里面的否定辩证法的自我本身作为绝对精神性而未尝涉及的。

57、《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论述,说明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58、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三个原因:

59、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60、黑格尔本人对中国哲学和一般东方哲学的缺陷曾有过大体上是准确的认识。他指出:“在东方那种主观性精神的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1、应该说,在马克思的早期学说当中,一般认为,他的实践唯物论,主要体现的是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的,而事实上有别于后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以及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表达的以宇宙本体为第一设定的实践唯物论。

62、从中不难看出,丹纳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对唯美主义学者在文艺批评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丹纳相对于王尔德来说,摒弃了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文艺批评,使得“感性”和“理性”,“现实”和“艺术”产生了种种关联,这并不仅仅是对艺术批评和艺术价值方面的一大进步,而且还是在思考文学艺术的态度、思维方式上的前进与提升,从而进一步更加全面地对艺术本质进行了讨论。

63、他在这本不到六万字的文风平实的小书中显现了不少独特的见地,越出了英语世界黑格尔研究的成规。

64、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因素作了集中阐述,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在黑格尔看来,具有“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不可能停滞不前。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宝贵的哲学遗产,“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就是发展变化,批判就是辩证否定。发展离不开批判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成就巨大,问题也巨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而不可回避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发展。

65、恩格斯在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观和伦理观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6、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恩格斯对几位哲学家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最后他的结论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

67、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之面对哲学本身的诸表现:视哲学为“独立自为”、给哲学设定前提、以辩证循环阐述哲学

68、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69、该书摘要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加的评语,是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典范。该书不仅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70、事实上,在黑格尔这里,就整个宇宙的发生发展做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展开来看待,无论如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意义和价值的其中之乃在于解决了康德所谓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分格局,而在黑格尔哲学,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乃无有分别。即,绝对精神既是本体的,同时又是现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显现的存在。故,现象界之结合本体界,在黑格尔,正是一而二而一的关系。

71、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72、总的看来,理念本身的这个概念,亦无非是绝对精神的一种转换的称呼而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