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2、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4、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理性)
5、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我也一定会认真阅读评论点赞您的文章!谢谢您的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全文)。
6、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和态度。
7、谁要是能找到那块表,就将王宫里最美丽的红宝石赏赐给他。
8、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修身养性,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就不能表明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志存高远(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学习必须宁静,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才学,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习。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悲摧地呆守在破屋子里,那时后悔哪里还来得及?
9、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0、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1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2、诸葛亮乃一世之雄杰。其子亦有乃父之风。亮殁后,诸葛瞻为蜀重臣,在蜀民中名誉很好。后来为保卫国家,战死。其一子尚同死。另有一子遗存于世。
13、遂(suì)成(chéng)枯(kū)落(luò),
14、 家教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15、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经历的事,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16、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17、可是诸葛亮却很不高兴,他听课还没过瘾,不想下课。
18、有人说,现代社会中大千世界的众生相就是忙碌、盲目和茫然。
19、“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20、此消息一出,很多人前去王宫里寻找表。一时间,王宫里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21、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22、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敌军十万弓箭;
23、有人质疑这不过是书中夸大的演绎,但不可质疑的是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家。
24、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5、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2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7、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28、诸葛亮不仅上学时读书用功,工作后一样用功。
29、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0、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2、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3、公鸡看到小米,就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打下课铃。
34、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烦躁惊慌、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也失了方寸。
35、征途漫漫,前路惶惶,为了统一大业,每天只吃几两的米饭。
3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7、 要经常性地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思想道德上的不良倾向。
38、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g),
39、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
40、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1、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和态度。
42、 诸葛亮在一千多年前就能提出“德、志、学”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他提出的既重视德育教育又重视智育的进步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诸葛亮的观点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后汉书》上就有“有志者,事竟成”的格言。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也说:“百学须先立志”。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干事创业,就必须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踏实做事的能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健康的身体。
43、诸葛亮不仅上学时读书用功,工作后一样用功。
44、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5、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46、蜀汉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丞相的家产,不过是几棵树几亩田。
47、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48、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49、但其实,所有的忙碌、盲目和茫然都是因为心中缺乏一个“静”字。
50、国王欣喜不已,问小男孩:“你是如何找到我的表的?”
51、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这封书信要告诫儿子修生养性、生活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惜时勤学,志存高远。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5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4、有个“喂鸡求学”的小故事,就是出自于诸葛亮。
55、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56、 诸葛亮“德、志、学”的家教观值得研究。诸葛亮所提“德、志、学”的观点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所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时代不同了,每个观点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我们经常强调还是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修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
57、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58、悲(bēi)守(shǒu)穷(qióng)庐(lú),
59、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60、开篇就是“夫君子之行”,直接提升到君子修行的境界当中,“君子”是我国古代士大夫修行的目标之在这里显然体现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期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8个字是一种追求,以安静平和修身养性,以节俭勤劳来培养德行。
6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3、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64、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6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6、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67、凭着诸葛亮当时的权力和威望,接受封号也是实至名归,但他还是断然拒绝了:
68、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治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济世,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69、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70、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⑻励精:奋勉,振奋。 ⑼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岁去:意:意志 (19)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 (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 (21)夫:大丈夫
71、静(jìng)以(yǐ)修(xiū)身(shēn),
72、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73、生活处处都能做加法,你可以积累财富、求取功名、建立关系。
74、后来终被发现,老师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主动为他开起了小灶辅导功课。
75、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在公款吃喝、浪费触目惊心的今天,在浮躁、追名逐利的今天,我们认真捧读、细心思考《诫子书》,我想你会受益匪浅。《诫子书》开篇就忠告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的方向?“俭以养德”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76、男孩继续道:“现在,请您遣散所有人。”国王照做了。
77、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8、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站了出来,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请您放了所有人吧,我能找到您的表。”
79、读书,是引领一个人进入更广阔天地的钥匙。诸葛亮就是手握这把钥匙,为自己铺就了通向更高舞台的阶梯。
80、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学(chéngxué)。
8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82、有一个国王,丢了一块非常贵重的表,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8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4、出山之后,刘备予他官、予他财、予他名,但他依旧本色生活。
85、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86、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87、 ②学习诸葛亮《诫子书》的启示
88、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多不接世
89、国王欣喜不已,问小男孩:“你是如何找到我的表的?”
90、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