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萨特存在主义书籍(摘抄52句)

发布时间:2023-07-07 11:00:17 / 作者:admin

萨特存在主义书籍

1、二是相互超越性。加尔散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不是胆小鬼,就是要用自己的意识去征服对方的自由意识;伊内丝追求同性恋的目的,就是要艾丝黛尔的自由意识顺从自己的意识;说明每两个意识之间,不是超越对方就是被对方超越,正是二个意识各所具有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使他们结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正由于三者都把超越性凌驾于依赖性之上,只要超越性,无视依赖性,因此都陷入了“唯我论者”的泥潭。

2、烦恼,即使在他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时候,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烦恼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亚伯拉罕的烦恼”。你们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天使曾命令亚伯拉罕牺牲他的儿子。假如那真是一位天使来说道:“你是亚伯拉罕,你应当牺牲你的儿子”,那么事情便毫无疑问。但是任何人首先不免疑惑道:“它真是一位天使,我真是亚伯拉罕?我有什么证据?”

3、一方面要避免向自在存在的转化,另一方面又要除去纠缠着自为存在的不安,获得存在的确实性。这就涉及到艺术和文艺创作问题。萨特说:“我们不可能同时既揭示又生产。”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被创作的东西对于他人来说似乎是确定的,但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则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这条线、这块颜色、这个词;因此它永远不能强使我们接受它。”如果遵循习俗,传统和其他标准进行创作,作品可能在我们眼里保持其客观性;但在基于自我规范、或从心灵深处所发生的创作情况下,就会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作者创作的作品对作者来说不可能完全是真正的对象。作者在作品中只能触及我自己的主观性,有时却把握不住自己创作的作品。所以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因此,他也要求我们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萨特认为:“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作者为了引导读者而设置路标,但连接路标向前迈进的则是读者。因此他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作品在欣赏中依附于欣赏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同欣赏者的角度、状况及其能力、水平相对应的,萨特认为:“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主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那么,究竟在召唤什么呢:

4、比如,一个小偷在大街上正在偷钱包,我们要阻止他,首先就会喊到:不准你偷东西或类似揭露他“偷东西”这一行为的话语,如此,他就会意识到人们都会知道他在“偷东西”而不得不终止这一行为。

5、1943年,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从此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萨特不仅在战场,同时也在文坛上参与反法西斯战斗。20世纪50年代,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60年代后期,法国经常发生学潮及工潮,而这时的萨特又成为运动中的精神领袖。

6、深入:研读各位哲学家的原著,西方哲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奥古斯都:《忏悔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密尔:《论自由》。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等等。

7、但是,也不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人类做出评价。存在主义从来不做这样的判断。存在主义者从不把人类当做目的,因为人总是处在造就之中的。我们也不像奥古斯特·孔德那样,认为有一值得顶礼膜拜的人类。这种对人类顶礼膜拜的结果是孔德的,也可以说是法西斯自封的人道主义。我们是不能够接受这种人道主义的。

8、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萨特之外,还有加缪(Camus)、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

9、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重在讨论人的主观性质,重视个人的行为选择。将文学与人学结合,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是“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没有先验的性善或性恶,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选择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在动态行为中给自己下定义。第他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第他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第自由和责任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10、《禁闭》剧中人物所犯下的罪恶,其实根源都是不愿意正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真实形象。加尔森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胆小鬼”,从而折磨自己的妻子;伊奈丝不愿意自己同性恋的倾向被他人知晓;艾斯黛尔则害怕自己的奸情败露影响自己的名誉。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恶,并被下到地狱!

11、无神论存在主义指出,有一种存在,在其存在之前无法被定义,而这种存在正是人类,即Dasein(德语的存在,Da=有,sein=存在)。这意味着,人类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后再定义自己(Celaveutdirequel’êtrehumainapparaîtdanslemonde,existeetsedéfinitaprès)。如果人在其存在之初不能被定义,那是因为他首先从根本上是什么都没有的(rien),然后他按照自己的选择而成为真正的人。

12、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13、(3)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出版社,19

14、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15、克尔凯郭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等作家在19世纪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他们的后继者以存在主义的形式对这种哲学进行了反思。

16、如果存在的确先于本质,人就无法参照一固定的和已知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会找不到什么价值或命令以证明我们行为的正当性。因而在光辉的价值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借口和辩解。我们孤零零一人,没有托辞。

17、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8、这就是我的哲学。要是说得文绉绉,叫做“无真理论”。

19、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且,萨特在这部论述文艺问题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他的政治观点。

20、固然,我没有选做亚伯拉罕,即便如此,在每一时刻,我也必须在行动上做出示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每发生一件事情,都好像是全人类在用眼睛盯着他,并且要他用他的行为来引导他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自问道:“我真是属于这样一类人,有资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人类的表率?”如果他不这样自问,那么他便是在掩盖自己的烦恼。

21、就像萨特说的: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22、但是必需指出的是,萨特并不是为强调自由而强调自由,他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由自由选择而带来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康德曾经指出:没有自由意志就没有任何道德可言,而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萨特接受了这个思想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当自我一旦作了某种选择之后,不仅是在塑造着自我,而且也是在塑造着他人,因此不仅应替自己负责,而且也要替他人负责。“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它本身是有责任的”,(3)(P708)显然其中贯注的思想和康德的“普遍道德律令”是一脉相承的。

23、胡塞尔的后继者同时也是叛逆者,包括提出哲学人类学的舍勒和存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现象学运动中的海德格尔如同分析哲学运动的维特根斯坦,也有前期和后期的转向。

24、之后哲学家尼采更是宣传“上帝死了”,他推翻了西方2000多年的信仰体系,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什么事情都将被允许。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人追求的那个终极的真理和终极的意义不再存在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真理、意义和信仰体系崩塌了,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

25、03 为谁写作作家原则上是面向所有人的,但这只是理想状况。萨特认为,精神产品总是暗示性的,因为“语言是省略。”作者能说出的东西毕竟有限,他永远不可能说出一切。

26、这段看起来很对,但很片面。萨特,你有律师吗,如果你犯了罪?

27、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物:尽管诗歌是由词语构成的,但它们却只是事物,而不是关涉着事物。诗人选择了诗的态度:“即把词看作物,而不是符号”。这样,诗人也是成了改革者和创造者。

28、当时罗曼·罗兰在法国,西方根本没人读,中国却在大读特读。等到大量译介存在主义,已是“WG”结束后的八十年代。中国的封闭落后,说来话长,现在再赶,赶得上吗?

29、“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选择吧——去创造。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负。说到底,你都得冒险一试,去做点什么,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没有任何规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的希望都存在于它本身之中。别用“聪明”来形容一个人,要用自由或不自由。”

30、前期海德格尔直接启发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犹如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也是20世纪中期显赫一时的强势哲学。

31、如果把持续至今的风貌引向未来,则未来就被现在所规定,也同样失去了自由。

32、但是,存在主义还有另一种意义。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通过投出自己并将自己消融于自身之外,他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通过追求超越的目的,人才得以存在。人,处于超越的境地,并且仅仅利用与这一超越有关的事物,他实际上就处于这一超越的中心。除了一种人的宇宙,人的主观性的宇宙之外,别无其他宇宙。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谓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此,“超越性”作为人的一种构成要素,不是在“上帝是超越的”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的,而是作为超越自我来理解的。所讲的“主观性”不是指人封闭于自身,而是指他总是将自己展现于一种人类的宇宙中。之所以称为人道主义,是因为我们想提醒人们,只有他自己才是立法者;在他处于孤寂之时,只有由他自己才能做出决断;人要完全成为人,不能靠返求于自己,而在于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才恰恰是解放、体现自己的东西。

33、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34、人存在着,自己做选择。后来呢,本质显现出来:世界是荒谬的,于是痛苦——这是我的通俗解释,大跌价。这里是粗粗讲讲。

35、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36、《苍蝇》(1943)是萨特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一部存在主义悲剧。作者借用这出浓郁的古代神话悲剧的诗意,艺术地破除了人对自然之谜的惶惑感,传递出人能战胜“上帝”,自由选择生活道路的现代意识。

37、“大概来讲,它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被抛入世界中后,我会持续创造我自己的定义(或本性,或本质),但其他客体或生命形式却不会这样。你可能认为你可以用一些标签定义我,但你错了,因为我始终会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断地通过行动创造自身,这一点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的人类境遇之中,以至于在萨特看来,它本身就是人类境遇,从有第一缕意识那一刻开始,直到死亡将其抹去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38、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39、存在主义哲学,包括海德格尔在内,也存在这个问题,比较难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其含义。大致上,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我”;“我”,就是“存在”;“存在”也是世界。但是,他的这个说法,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完全不同。海德格尔不太看得上笛卡尔。

40、《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滑明达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四年之后,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认识了一起考试,并获得第二名的波伏娃,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恋了。

42、《存在主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萨特》W.考夫曼

43、圣日耳曼代普雷(Saint-Germain-des-Prés)是法国巴黎市第六区内的一个区域,位于圣日耳曼代普雷修道院附近一带。该区拥有许多著名的咖啡馆,例如双叟咖啡馆(LesDeuxMagots)和花神咖啡馆(CafédeFlore),也是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从事存在主义运动的中心。

44、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45、我意识到我成了另一个意识或主体的对象,他人的意识侵入了我,我通过他的注视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6、《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7、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还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可以看出,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萨特在政治立场上宣传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48、鲁迅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一度和佛教“touch”(触摸)了一下,就避开来。尼采也碰过一下,避开来。他们都急着要去建立他们的人生观。

49、谈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海氏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动态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过程。“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仅仅是一种“在起来”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等等。显然这便是通过“存在者”提出、追问、澄明“存在”的意义。这表明“存在者”固然要依据“存在”而成为存在者,但是“存在”自身的意义却要依赖、通过“存在者”才能加以探求和追索。正是根据这种认识,海德格尔才借用柏拉图的话说:“当你用‘存在者’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已经早就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1)(P1)之所以茫然失措,原因正在于没有真正懂得“存在”的内涵。这表明在海氏看来传统哲学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都是在没有真正理解“存在”意义的情况下就肯定了它的存在,而实际上却是把“存在”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问题处理了,从而导致“存在”的失落或遗忘。据此,他追问道:“‘存在者’这个词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所以现在要重提存在的意义”。(1)可见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名义上是“存在论”,实际上却是“存在者论”。但是,存在者之所以是存在者,首先要以“存在”为前提,为根基。既如此,传统哲学显然是无根的本体论。他所要建立的本体论却是有凭有据、有根的“基本本体论”。这表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0、为什么政客,有政见的人,都从来不问宇宙?避而不谈世界?避不开时,像孔孟一样敷衍几句?他们要欺骗人。进化论,乐观主义,都是要骗人。研究宇宙、世界,必然涉及衰退、毁灭,必然导致悲观主义。

51、另一方面萨特承认基本处境的限制性,但它具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个人自由地决定他的目的。但是人类的共通性使得一个人可以设法超出某种处境而趋向相同的限制,因此每一个目的都有其共通性,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为任何人所了解。只要有足够的资料甚至可以了解白痴、原始人。(萨特十分乐观,但问题是如何得知别人真的了解了你的目的?而你自己也真的了解吗?这又是一种信心。)萨特在书中举例:以《黍须上的磨坊》为例。一位年轻的女人,美姬,她是热情之价值的化身,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年轻人叫做史蒂芬,但这个青年已和另外一个不出色的女孩订了婚。于是美姬不贸然追求她的幸福,反而为了人类团结的缘故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放弃了她所爱的人。另一故事,在斯丹达尔《卡尔特修道院》中的桑索芙莉娜则相信热情使人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她就会宣称伟大的热情使为了它的牺牲成为正当的,而必须选择阻止史蒂芬与丑小鸭未婚妻的婚姻之爱。萨特用此例来说明主观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可是有时主客观因素是很难剥离的,假若此时二人互换位置,是否会做与原来相同的选择,还是说可以理解彼此的选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