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什么是国学(摘抄38句)

发布时间:2023-11-04 08:46:08 / 作者:admin

什么是国学

1、  答:百善孝为先,《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一部孝经倒背如流的孩子,种下的是孝顺的种子,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浇下领悟的甘泉,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给父母晚年一片阴凉美好生活。

2、邓实关于国学的这个定义,过于模糊,胡适之、章太炎等人,都不满意,他们大致认为:国学,就是指中国故有的历史、人物、风俗、礼俗、制度、语言、学术、文艺等方方面面。

3、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代文明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大同思想,忠、信、孝、悌思想,修、齐、治、平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教育思想更是宝贵财富,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都活在当代的教育之中。我觉得大同思想、修齐治平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当发扬光大。还有孝,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之一。我在一次出差时,因没书看,买了一本减价的《富兰克林自传》,觉得很好,适合青少年看,回来推荐给儿子。儿子很快看完了,告诉我:“爸爸,这本书很好,只是有一条不好,富兰克林很少提及父母,更没有为父母做什么,外国人不孝顺。”我很吃惊他的敏锐,同时也是深深体会到“孝”的可贵。

4、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5、1902至1904年,梁启超写了一本《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在最后一节,他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他说,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吐弃“国学”,很可能国学会走向灭亡,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外学”越发达,“国学”反而增添活气,获得发展的生机。在这里他再次用了“国学”的概念,而且把“国学”和“外学”两个概念比较着使用。

6、他认为“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式,统摄诸子,是中国一切思想学术的核心。舍“六艺”,就没有国学。

7、  大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什么是国学)。

8、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9、有个叫马一浮学者,对此就很不满意,他认为,所谓“国学”,就是指“六艺之学”。而“六艺,指得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乐”。

10、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11、近代国学属于宽泛的概念,它虽与经学密切相关,但价值取向有异,含义更广,涵盖经史子集各类传统学术。一般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与“西学”相对而言。也有论者指出:“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

12、  读经典,有内功的孩子长大会知道,其实佛是科学,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大的哲学,他会求佛说:请保佑我有能力保证我的事业顺利,家人平安吧。他会知道,责任是自己的,佛保佑他付得起自己的责任就好了。所以读经典的孩子当然懂得担当。

13、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14、集:指各种文集,又可略分诗集、文集、杂集等。

15、     应该看到,近现代以来的“国学”并不单单是为了学术。

16、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17、史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18、“国学”又称“汉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文言文”仅仅是语言文学的一个方面。

19、什么是“国学”?简单地说就是“我国固有之学问”。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部分),现代意义的西方学问输入我国;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新学问又一次输入我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编译的名著《海国图志》五十卷出版,以后多次增订再版。咸丰十年(1860年)恭亲王奕訢奏设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设立。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等人与我国的学者合作翻译西洋科学及军事著作,译介西学达到一次高峰。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尤其是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我们讲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也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学问,最大的中介是东邻日本,大量西方书籍其实是从日文本转译过来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可以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连英文“science”译为“科学”也是日本人干的,中国原本是译为“格致”的。这种留洋风气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出国留学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20、   国学是自然之学,是客观、科学、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21、九要,指的是《尚书》、《礼记》、《春秋》、《史记》、《国语》、《资治通鉴》、《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

22、“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23、基础一致性,是指“国学”作为中国学术概念的提出,是没有异议的。这种基础一致性的由来,离不开另外一个国家——日本。

24、“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25、胡适对“国学”的定义,深深地影响了数代人,当今社会上对国学的轻视与怀疑,就与他对国学这一定义有关。

26、这段话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很能反映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一向追求“大”的思想境界!

27、为生民立命:是指为百姓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之在道德价值观的规范下,把握命运的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28、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纲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29、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30、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社会文化转型,中国一大批学人士子,东洋求学,“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的“国学”,也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人。

31、   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孙先生的理解,周朝时候的“国学”,是“贵族子弟学校”。

32、新文化运动阵营的胡适之,也觉得把“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全部扔进垃圾坑,有些可惜;他主张把它们统统收入“旧物仓库”,称之为“国故”,意思是“我国故有之学”。

33、早在1906年时候,有个叫邓实的人,就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34、  答:我们生长在地球上,能听到身边的声音,都是不大不小的声音。太大的,太小的,宇宙的共鸣,天地的精华我们是听不到的。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磁场的,而读经的孩子,由于充满正的能量,能静能动。在动态的静心中,觉察心是高于常人的。我们的人-肉体,气,神,常常是不在一块的,或人在心不在,心在神不在。不要把肉体存在某一处当成存在,事实上,精,气,神,三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读经的孩子,灵魂是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的。他与自己在一起,与天地同在,经典如同一个扫帚,日日扫去心灵的尘埃,让每一天都心灵清爽,身体也健康,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

35、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36、有些学者,更极端,他们甚至认为,现今,应把中国境内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文学、习俗等,统统纳入国学研究的范畴。

37、  答:人在追求梦想,财富的过程当中,往往会迷失自己,当然,迷失了自己的人也会有外人眼中的成功,或名,或财富。但是终有一天,迷失的本性会让这个人失去自己,甚至自由。比如寒门学子最终到了某个位置成了贪官。比如某个大律师认定自己这么懂法都不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实在太可惜了。都是迷失了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下课不下楼玩,不去跑,为了迎合父母,装出很听话的样子,违背自己内心想要的玩耍,快乐的时刻。读经的孩子有很深的定根性,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越长大,越懂得做真正的自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