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摘抄58句)

发布时间:2023-08-28 11:33:42 / 作者:admin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有人说,教育下一代是幼儿园的任务、学校的任务、社会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即使孩子进了幼儿园和学校,家庭仍然是教育机构的主要帮手,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生活批驳了“未来属于脱离家庭的寄宿学校”的说法,其根据就是孩子缺少了家庭,生活这最有利的教育环境和父母这最细心的教育者,其所受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孩子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幸福,更重要的还是向他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这项任务在青年恋人决定结婚之前,在做父母之前就要想到,就要作好准备,否则就没有权利当父母。因此,他一再强调:“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接受家长教育,掌握关于家庭、婚姻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教育孩子的必备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2、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思想是非常全面的,但他毕竟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教育现状的限制,同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些不适应和过时的内容和要求。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3、注释: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卷,第754-755852235页.

4、他的思想价值在于,他的思想是开放的、有生命力的,面向不同时空的文化开放,面向不同种族人群开放。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向世人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在文化态度上,既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也要吸收外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我们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可供借鉴、可受启发的可贵的教育文化资源。

5、他写道:“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马卡连柯十分明确地指出:集体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第一目的。这一论断完全符合如下原理:人——是螺丝钉。”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所忽略的,课堂上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技巧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单纯的、单调的知识灌输慢慢也会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7、他写道,马克思论述的“并不是当代意义上的学生集体,他论述的是社会,论述的是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关系。”他特别指出:“以教条主义方式搬用哲学领域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运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就导致这样的结果:‘只有在集体中,就成了某种金科玉律,集体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目的,而任何与这种思想违背的见解都被视作异端邪说了”。

8、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这种强有力的、无以伦比的精神力量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9、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10、学生说,原来在他小时候,记忆里一个最深的印象,一次邻居到他家来借点葱,本来家里葱很多,可是他母亲却说:“唉呀!今天正好把葱吃完了。”邻居走后,他跟母亲说:“咱家有葱呀。”母亲说:“你太傻,他借了就不还了,咱家的为何给别人吃呢?”从此他有了好东西,总不舍得给别人。

11、我认为只有教师永不间断的学习,他才能具有不断的源泉。因此说教师的学习、读书,对他所从事的特殊职业说有多么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所讲述的东西就越是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书本上的知识时间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12、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后,仍然坚持长期带班,亲自授课,在长期的教学中他不断提炼出内容丰富、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思想,其主要内容:(1)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他严格要求教师,严格挑选、严格培养、严格管理;(2)他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法;(3)也注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此作为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动力保证;(4)将阅读提到相当高的要求水平上,培养师生的阅读积极性,制定了推荐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建立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提倡师生私人藏书;(5)打破常规教学的时空及对象限制,开设学前班,将学龄前儿童集中起来授课;还开设“蓝天下的学校”,使教学空间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首创家长学校,以家长为教学对象,确保学校教学成果不失。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为人们所赞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家所奉行的行动指南。例如,苏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就在苏州中小学推行了一项“书香满校园”的计划。

13、家长学校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成功地使95-98%的家长到家长学校来听课。约有25%的家庭既有母亲,也有父亲到家长学校学习。”通过学习,家长的教育学修养提高了,学校在各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1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其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它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①

15、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家长要爱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16、(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苏联社会由“解冻”转入“停滞”,教育界教条主义盛行。此时,苏霍姆林斯基忧心如焚,便以极大的勇气撰写了《不要原地踏步》一文,从分析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缺陷入手,呼吁以科学态度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他主张:不要生搬马列主义原理,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教育问题;必须牢记教育的目的是人,共产主义教育应当带有“人的脸面”;集体只是教育的手段,不要把集体与个性对立起来;“平行影响原则”有一缺陷就是,忽视教师的作用;任何睿智的教育思想都不能替代教师的独立思考。此文后易题为《前进》,但长期被打入冷宫,公开发表时已是作者逝世后十九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7、(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44441

18、本书介绍的和青年校长的这些谈话,曾发表于1965—1966年的《国民教育》杂志。这些材料引起了学校领导人的兴趣。

19、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20、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21、作者又举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由于他上的太出色,听课的教师与视导员听得太入迷竟然忘记了记录。课后,听课的教师对他说:“你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有感染力,你花了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那个老师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22、他还提到一个叫玛利亚的女学生,她在毕业前对老师说:”我七岁那年,母亲患了重病我父亲彻夜守在床边。一天黎明时分,母亲呼吸困难,我见父亲弯下腰去细细察看母亲的脸,我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难忍的痛苦,从那时起,在我的心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最完美的品质,那是父亲对母亲的忠诚。从那天起,我真正地爱起了父亲来。我十年来从未对他撒过一次谎。

23、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

2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25、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26、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27、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8、作者: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29、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他一边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文。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译成中文,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赞扬。代表作品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儿子的信》等等。

30、做人以真,待人以善,示人以美,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31、他的思想价值在于,他不是在为后世教师提供一套“教育圣经”,而在于他的身体力行,为我们示范了一条可行并长期有效的教育之路,并启发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32、他指出,由于在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把上述并非教育学范畴的概念硬套生搬,便产生了如下不良后果:

33、年轻的爸爸说:“老师们请原谅我,我现在好像豁然开朗,觉得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对别人负责。我今天清楚地想起那些年给老师们带来的伤心和痛苦,请原谅我,现在请你们教我怎样做爸爸吧!”

3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教育界开始盛行教条主义,人们渐渐转了向。虽然很多的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经济学关于集体的理论原理很正确,但它们“与教育并无任何共同之处,或者与教育之间再多也是间接联系”。生搬硬套的严重后果,就是给教育原理套上了经典的框框,教育实践和研究变成了注经;把学生集体等同于生产集体;把集体生活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在集体背后看不到人”。

35、他过去有一个非常淘气,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教师甚至很讨厌的学生。有一天,教员休息室的门被打开了,这个昔日的学生提了一瓶酒,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做爸爸了,请大家喝一杯。”

36、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7、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2)

38、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39、比如,学校里有一个很正直的十四岁男孩,他对好事坏事都很不敏感。一天他跟同学们在果园里听老爷爷讲英雄的故事,当讲到法西斯侵略家乡,老人保护果树的情节时,很多孩子都感到得流泪了,可这孩子却显出很迷茫的神情。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很奇怪,知道这孩子一定有心事。一天,他跟孩子一起劳动,他才了解到,孩子家里平常很会教训人的父亲,竟从集体农庄果园偷了好多树苗,并要求他不到外边去讲。一次,他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还责骂他、吓唬她。那孩子说:“我原来对我父母的每句话都坚信不疑,可现在,我不相信他们了,我想否定一切。老爷爷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相信。"

40、如果都这样就好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点。人们往往觉得有了孩子很高兴,而一些悲剧往往产生于没有意识到做父母责任的家庭里。

41、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如果马卡连柯能活到现在,看到社会主义生活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全新趋向和过程,他自己一定会发现并指出自身理论观点的某些错误。他从来也不会同意把他名字变成某种偶像。”

42、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43、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44、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45、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46、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1)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47、此外,集体活动也往往不从学生集体的学习任务出发,把智力活动置诸脑后,“活动——不管什么活动——也被看作终极目的,看作衡量集体积极性和活力的指标。”于是,“很多学校领导和共青团工作者只是关心:集体中只要看得见活动就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追求新活动,新形式,以能尽量展示出集体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实际上也变成了保姆……”

48、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49、“事实上,我们亲身感受到,诸如学生会等全校性集体,它们被当成了教育目的,就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这一全校性机构会变得没有生命力呢?因为企图把一年级学生与十年级毕业生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实在是太人为、做作了。”这简直就是“学校教育之大不幸”,它可以称之为“教育企图愚笨之不幸”。“当学生感到自己在被教育时,不管你的教育企图装扮粉饰得多么聪明,活生生的学生都会察觉,他们会感到被摆布,在心里感到屈辱、疼痛。”

50、本文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7课(由晓澄朗读)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选自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51、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觉得非常新鲜,非常有意义。当时的外国教育研究所,就是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院,懂俄文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马上组织人翻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以后,立即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向世界引进了许多教育思想,如布鲁纳、布卢姆、皮亚杰等,而唯独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52、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53、其次,谈话应是“循循善诱”的,有启发性的,和温存的,亲切的。要用“最亲切的、最善良的言语去触摸世界上最娇嫩、最敏锐的儿童的心灵”,“要维护人的尊严,树立人的自尊心”,“若想使孩子知道害羞时,必须善于找到适当的语言以致不会伤害孩子,这是培育孩子最重要的戒律之一。这样的言语是教育学教科书中没有见过的,是教授的讲义中没有写进的。”由此可知,道德谈话并非可以信口开河,而是时时处处都需要父母的耐心,细心、聪明和智慧,父母“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智慧和才能”,才可以使谈话成为“对年轻人的心灵施加影响的无以替代的有用工具”,才可能成为“明亮的火焰”,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54、现将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一文中对马卡连柯提出的批评观点作如下简介。

55、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和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

56、很多教师热衷于注释马卡连柯理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优化集体的组织结构,善于领导和服从,培养积极分子这一集体的‘主导力量’并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努力把这些工作构成系统,做得尽量巧妙……这样,培育集体就成了目的。”

57、他在《前进》中还写道:“一直以来,直到现在,我都感到奇怪,为什么马卡连柯在理论上会自相矛盾……实际上,他在自身的实践中经常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育方式,《教育诗》等著作中就有许多实例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