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摘抄32句)

发布时间:2023-12-10 10:27:41 / 作者:admin

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1、死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在古代,生死是极大的事,“死生亦大矣”,但到了今天,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在看待生命,而这,才是现代社会自杀现象越来越多的内在深层原因。

2、   追求和谐统一的不屈意志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平等的奋进精神,这种奋进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改善处境,改变命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3、现实生活中舍生不仅限于舍弃生命,同时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等,取义也不限于正义义气,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为民行为。(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

4、人只有借由色身的生死,勘破心念的生死,才能真正的超越生死。

5、   杨家将自杨信以抗辽起家,历经杨业、杨重勋、杨延昭、杨文广及其后裔杨宗闵、杨震、杨存中、杨价、杨文广等,都一直奋其忠勇,坚持与辽,夏、金、元等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它体现的是杨家将时代相传的保家卫国、为国为民的家国主义情怀。杨家满门忠烈,前赴后继,他们所特有的那种男女老少齐上阵、马革裹尸仍从容的大无畏气概,以及忠义薪火代代传、竟业自有后来人的家族传统,更是有口皆碑,成为人们尊奉的楷模。因此,杨家将几代人对抗辽及西夏入侵的战斗事迹,虽然受到了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北宋王朝为中心的某种历史局限,但从中反映出的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杨家将事迹是中华文明的壮美史诗,杨家将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安邦济民的英雄斗士。

6、所谓“归根”,就是一种归宿。叶落需要归根,而人最终也要回归到本源,这个本源,就是死亡。

7、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8、如果我们在有生之年,能读一读道家,把这种坦然的生死观融入灵魂,那么或许就能对生死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豁达。

9、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君子的死是“息”,而小人的死是“休”。

10、孝静帝的一个远方宗族元氏兄弟中,堂弟元景帝决定投靠,而他的堂兄,元景皓极力反对,称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宁死也不改姓。于是元景安告诉高阳这件事,元景皓就被诛杀了,而元景安被赐“高”姓。

11、  物质有状,堆积成冢,所以须破灭让事物新生;精神无形,精粹彪炳,所以得留存使历史昭彰。世界一日千里,不可能背着越来越沉重的累累死尸踽踽而行。故人类必须“死去活来”才能代际相传。怕死不死吗?求各路神仙保佑不死吗?人尽管有各种看法,终归都会被死亡的必然规律说服,都会在死这样一个没有差别的结束语里得到追求一生的公平。

12、  所以毛主席说,“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好一个死得其所,它概括出革命志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本质,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死的意义的理解。

13、禅宗并没有直接地告诉后人“死往何处去”,因为这确实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14、其次,从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离娄下》)

15、孔子通过阐述君子本质的“道德意义”,获得了“君子怀德”丰富而广阔的空间。“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如晚清思想家辜鸿铭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在此基础上,“儒家强调‘成人’,即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人、文明人。而成人的重要标准就是培养君子人格,成为君子。当然,在君子之上,儒家还提倡‘希圣希贤’。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君子人格无疑更具普遍意义。”

16、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卢雪鹏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7、关于这本新书,王蒙逐字反复批改,反复推敲文稿关键字词。他坦言,初读《孟子》,对其大言、雄辩、夸张、横空举例不无隔膜感,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子的智慧与可爱,“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今天对我们仍然是有启发有意义的。”

18、王蒙新书《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日前首发,对着或站或坐的满屋子的年轻人,82岁的王蒙兴致盎然,妙语连珠,把他对孟子的理解,对当今社会的观察,尽情与大家分享。

19、   杨家将精神内容丰富,体系较完整可以从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的牺牲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的家国主义情怀以及追求和谐统一的不屈意志等四个层面来探讨其丰富、完整的内容体系。

20、视死如归的牺牲奉献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坚持精神。

21、  死有什么意义?或说这问题毫无意思,死就是死,还有什么意义,还要什么意义。然而不可否认,死是人的最后告诉。老辈人讲,死了死了,死就是了。司马迁说,人固有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毛主席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2、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其内容十分丰富。楊家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它继承、弘扬并且丰富了民族精神。

23、(编者按)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但是面对这个大自然的规律,人总有一天会走向终结。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也阐述了自己的鲜明的观点。死,是一个绕不开,躲不开,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达官显贵,不管活着的时候多么平凡多么辉煌,生命的结局是公平的。那么,既然都有这样的结果,我们该如何让生命过的有意义呢?作者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思考。文章开篇明义,观点明确,然后层层论述,最后结论。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杨子)

24、元景安选择生,元景皓选择死。后人称赞元景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气,贬骂元景安的无节操。这是世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价值取向,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一定是好的吗?我们一定要学习这种节气吗?其实不然。

25、在如今这个充斥虚伪算计的社会中,受辱是常见的,每个受辱之人都宁可玉碎,不为瓦全,那么人类也就不复存在了。

26、   楊家将自觉地把自身的安危冷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浓厚的民族意识、警醒的民族觉悟、凛然的民族尊严、远大的民族志向、坚毅的民族品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7、但在后世流传的禅宗故事里,我们总能看到,禅师们在面对死亡大限到来时,总是表现出那样的从容不迫,有的端坐而逝,有的垂手而逝,有的说完话后逝去,没有痛苦,也没有留恋。

2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2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30、项羽到了乌江,有两种选择,要么渡过乌江,重整事业,要么负隅顽抗。可项羽却自刎了,这自刎为了什么?只为了节气罢了,而自刎过后,是整个大楚江山易主,兵民散尽。后人对项羽的惋惜多于对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操的赞美。项羽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31、禅宗的最终目的,不是“解脱生死”,而是要“超越生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