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摘抄61句)

发布时间:2023-12-02 11:06:29 / 作者:admin

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4、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8、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9、试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16、这一章是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夺”,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1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8、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9、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23、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4、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5、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2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9、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30、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1、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32、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3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4、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6、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9、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40、试译:孔子说:“遵照礼制尽心辅佐君王,人们却以为是拍马屁。”

41、字词解释:博:广泛,笃:忠实、坚守,切:恳切,仁:仁德。

4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43、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44、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45、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6、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47、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9、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50、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51、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3、(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4、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引申为“实习”“练习”“温习”“复习”。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55、试译: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56、《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57、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0、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