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司汤达(摘抄78句)

发布时间:2023-11-29 12:36:22 / 作者:admin

司汤达

1、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2、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3、艺术家功成名就的要素,来自其他人对其的认同,以及其他人的认同来自于对其作品的认同,只有对作品有同理心,才会活跃于大众的心里。如果不为人理解,自是得不到共鸣,作品也就不会被传颂,更不会被进行赏析。即使在他的时代,得到了巴尔扎克、歌德等大师的认可,但司汤达与很多人一样,这个被大众承认的时间点,恰恰落在了身故后。

4、女人的这个温柔朋友(司汤达),正是因为喜欢女人的真实,他在她们身上所欣赏的是,我们今日称之为本真性的东西,这是他喜欢或者带着热情创造的所有女人的共同特点。

5、汤达以制造谎言,捉弄世人为乐,这是出了名的,无人堪比;而他讲起真话来,则比谁都多,比谁都深刻。

6、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7、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司汤达)。

8、《摇滚红与黑》于连饰演者Côme / 摄影:MortLee

9、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0、于连因为对教义的娴熟在三百一十二名修道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圣经》课的辅导教师,被任课教师引为知己,受到热情的款待;他可以单独用膳,还可以到花园里散步,并得到大主教的珍贵礼品,还得到院长彼拉神父的青睐,被冠以“院长的干儿子”的雅名。于连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才学很快便得到了彼拉尔神父的信任,正式成为上流人士。

11、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

12、“母亲去世的那一刻,年少的一切欢乐便结束了。”而后,萦绕童年的,是贝尔对父亲乃至家乡的厌恶。

13、在监狱里最不幸的不幸,他想,就是不能关上自己的牢门。

14、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

15、谦卑地聆听那些让人站着都能睡着的蠢话。《红与黑》

16、司汤达把于连看作自己,在于连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渴望。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一形象塑造出复杂难辨的真伪集合体,使观众对这一人物产生爱恨交杂的情感。“于连是一位小说家曾经创造出的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会让你满怀恐怖;有时候又赢得你全副的同情;但他拥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对这个人物尽管你经常会感到不寒而栗,你还是会全盘接受。”

17、然而,纵观司汤达的作品,他又将最残酷的真实摆在世人面前,采取最冷漠、明晰、克制的风格,诉说时代的悲喜。他并不是受到任何哗众取宠思潮影响而产生写作欲的,“哪里有热心肠人的悲伤情绪,哪里就有幻想破灭者的尖锐嘲讽。司汤达在他的小说里塑造现实世界时所抱有的仇恨,不亚于他在描绘理想境界时所抱有的满腔激情。”

18、这个物质世界的位置使他露出了微笑,它向他描绘出了他渴望达到的精神世界的位置。高山上的洁净空气把平静,甚至把快乐注入了他的心田。《红与黑》

19、《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小说以男主人公连诗的个人奋斗经历和最终的失败为重点,尤其是对其两段爱情的描写,广泛展现了“19世纪初三十年历任政府压迫法国人民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批判了维新王朝时期的反动贵族、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粗俗和贪婪。因此,小说虽然以连诗的爱情生活为主线,但并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20、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红与黑》

21、假如没有劳动这个压舱的货物,任何风暴都会把生活之船翻掉。《红与黑》

22、影片《红与黑》根据司汤达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前苏联高尔基青少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叙述了小人物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拉的爱情悲剧,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

23、理智根本抵挡不住这种回忆,这种抑制只会使回忆更美好。《红与黑》

24、《红与黑》作为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经典著作之用凝练的笔法撰写了于连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于连个体是复杂和多面的,于连的价值观是多变的,在早期阶段,于连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但是到了中期阶段,于连为了个人的利益不得不妥协,到了后期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25、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市长德瑞那是个出身贵族,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

26、也就在此时,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的内心充满了鄙视。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在于连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27、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他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d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知道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行程奠定了基础。

28、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七月革命后,司汤达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中风死去。

29、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30、这可高傲而冷酷的心灵第一次受到热烈的感情的裹挟。但是,这预热烈的感情虽然制服了骄傲,却仍旧终于骄傲的种种畏惧。

31、司汤达曾说:“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的大事。可是,这些女人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以爱的荣幸。不过,她们确实充实了我的生命,而在她们之后,就产生了我的作品”。

32、因为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后人竞相模仿这种“司汤达风格”,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强调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现代形式。因此,人们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3、从幸福的可能,到萌生希望,司汤达说,间隔一个月。其实或者更短、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触碰,更亲密、更深切的心灵交流,与众不同的眼神,独属于他和她的小秘密,心照不宣的感觉,由最早很单纯的思念,演变为更多更渴望的肉体纠缠;从仅仅是呆在一块,到希望拉手,到拥抱、接吻,到更长时间的厮守,希望,是逐步增强的。男子从眼神纠缠到拥抱接吻,中间可能没有过度,而女子,将更多想象停留在语词、眼神、内心、情感上,她们有时候害怕直接的肉体接触,生怕那种不洁感会摧毁内心想象。但火焰总是越煽越高。一旦希望得不到满足,摧毁性的绝望就迅速降临。希望、绝望,恢复希望,再次绝望,一个小小的细节错失,一次偶然的言语误会,一个不合宜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恋爱中人的巨大绝望:“我永远失去他了,我再也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了。”她大声哭泣,自己折磨自己,自怨自艾,这种情形,一直要等到希望重新萌发,她就转眼破涕为笑了。

34、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5、服务指南——图书馆开馆时间,交通指引,如何办理借书证及相关功能服务。

36、玛蒂尔德是意大利民族革命组织烧炭d人,富爱国心,受良好教育,致力于反抗奥地利统治运动。司汤达1818年遇见玛蒂尔德并迅速爱上她。但玛蒂尔德始终不接受司汤达的爱情。受恋情磨折,又想探究爱情是什么,试图了解一个高傲、敏感而富有才情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司汤达撰写了大量随笔,就是这本《论爱情》。我读的是刘阳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版,书名改为《十九世纪的爱情》。

37、单单他们的吵嚷就足以使体质脆弱的人神经错乱。这些吃得饱穿得暖的乡下人,只有在使出两肺的全部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种吵吵闹闹的快乐,才能觉得表达得完全。

38、然而,在美蒂尔德眼里,司汤达是一个年长自己10岁,没有名望、金钱,且腿短、肥胖、丑陋的男人。相对于达鲁夫人的温柔回绝,美蒂尔德可谓是冷酷无情。她愤怒地命令司汤达马上离开,并且不允许再对她谈论爱情。痴情的司汤达不肯放弃,他写信向心中的爱人倾诉痛苦,希望仍然可以被接见。1819年的春天,司汤达在得知美蒂尔德的行踪后,悄悄追随而去,结果被美蒂尔德撞个正着,美人就此与他决裂。

39、于连自身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却要强迫自己成为崇尚天主的虔诚信徒,带领市民信教。于连做很多事情时都先出于自身利益思考,但是有时候却流露出思想家或者哲人的神色。纵然于连非常虚伪,但是他的虚伪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40、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41、他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在变幻莫测的风云年代书写一个时代的纠葛。跨越百年,司汤达的作品经久不衰,孟京辉年度巨制《红与黑》,将它的奇幻色彩在舞台上绽放。

42、在司汤达的笔下,于连学识渊博又英俊非凡,他的野心不止于一个家庭教师,内心的熊熊烈火将他燃烧,他要和命运做出抗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形象,处处流露着司汤达的自我共鸣。他独立于世,从不畏惧表明自己的态度。哪怕是没有任何人支持他的观点,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孤立和沮丧,反而更加自信。“别人跟我有什么相干!”于连的这句口头禅对他完全适用。

43、创作心理分析中的精神分析研究。申家仁在《〈红与黑〉:富有启示的成功》中最先运用了文艺心理学,从创作的心理过程中主客体互动的角度阐释《红与黑》。在赵隆勷的《司汤达和〈红与黑〉》一书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司汤达的心路历程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中,韩中一在对司汤达的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分析中,都发现了其写作的内倾性与精神分析意识,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专心致志于把自己的经历和苦乐都注入其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作家。

44、原文:Ilavécu,ilaécrit,ilaaimé.

45、在巴黎的北部,蒙马特高地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宗教、艺术在那里汇聚。还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

46、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书名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对《红与黑》的研究成为了西方“红学”。

47、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48、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司汤达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d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之后回到巴黎。

49、出于对玛蒂尔德的敬意,书中从未直接流露玛蒂尔德的名字,当不得不描述恋人的言谈举止性情时,常将玛蒂尔德化身为很多女子。加上司汤达经常性的情感冲动,内心矛盾而纠缠,在意大利的处境(他甚至被认为是法国间谍)使他习惯于躲躲闪闪,使得这本书的结构、叙述看上去有点混乱,有些阐述不够透彻,有些相当主观,甚至前后矛盾。但关于爱情有相当敏锐深刻细致的理解。1825年,玛蒂尔德逝世。司汤达悲痛之极,在自己这本书的一个抄本上写了“作者逝世”,表示自己的心已随玛蒂尔德逝去;还画了一把手枪,表示自杀的意愿。他没有死,却将对玛蒂尔德的深情融入到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德·瑞那夫人,《帕尔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克莱莉娅等主要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司汤达及其恋人的影子。

50、五花八门的粉饰,滔滔不绝的雄辩,不过是冒兖强烈信仰的无动于衷的卖弄词藻而已。

51、由于爱情诞生只是一瞬间,这个瞬间会反复出现。爱着,怀疑,确认,爱着,再怀疑,再确认。尤其是女孩,当她陷入爱恋,她总是不自觉拿幻想中的那个人,去与现实的“他”比对,一些小举动,一个小事故,与想象中略略偏差,她的怀疑就出现了。而后,她会晃动她那羚羊般的小脑袋,在离开他的时间里,反复回想每个细节,因合乎内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现偏差而皱眉,女孩子们往往叹息:天哪,你永远不要接近你爱的那个人,你就让他呆在远方,你只要远远地看着他就够了。一挨近,你就会失望。

5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3、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54、如果说茨威格是最懂女人的作家,那么司汤达就是最尊重女性的朋友。法国女性作家波伏娃非常看重司汤达的《红与黑》,她认为这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司汤达不是作为一个男权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而是站在一个十九世纪少有的女性主义立场来刻画市长夫人和公爵小姐。

55、司汤达在世时,曾选出《艾蕾》、《维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译作《帕利亚诺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结集出版。在司汤达去世十二年后,他的表弟整理了根据他改写的短篇小说,并加上描写意大利人爱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结成一集,取名为《意大利轶事》出版。

56、《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法国社会的一些现象,也涉及了从法国各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地方风俗。它描述了许多不同身份和阶层的人的生活。从皇帝贵族到普通百姓。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矛盾。

57、于连表面上呈现出虔诚的基督徒的样子,内心却是不相信的,甚至是抵触的。但即使他鄙视教会的愚蠢,但他最终还是向教会妥协,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获得他梦寐以求的金钱地位和财富,才能出人头地。他作为一个追求平等的青年,他是仇视富人的,但他对他所鄙视的雷纳市长却毕恭毕敬,生怕说错话做错事。

58、1817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59、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60、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简短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

61、小孩用眼泪来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伤害自己。年轻的女人用自负心来虐待自己。

62、一个最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与建树。入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

63、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64、5月17日11:18-5月21日11:17

65、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文化艺术领域各种思潮的碰撞与变迁中,司汤达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需求,超前地指出文艺风向的变化,却又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疏离于风尚之外。他因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战中写出《拉辛与莎士比亚》而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轻骑兵”(圣勃夫语),又因《红与黑》忠实地呈现时代风貌而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其实,看似风格迥异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司汤达对于现实的研究中并无界限。贯通两者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美的相对性,即美的标准因时因地而异。

66、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67、我可以蔑视世界上任何危险,眉头都不皱一皱。

68、1832年到1842年,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还写了十数篇短篇小说。

69、无聊会夺走一切,甚至连自杀的勇气也会夺走。

70、www.tjpolytheatre.com

71、1802年7月,从军队卸职后,贝尔回到巴黎,希望能成为一名剧作家。那段时间,戏剧在司汤达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开始大量观看戏剧、阅读剧本。1804年3月30日,这是作为作家的司汤达“诞生”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他开始记录戏剧带给自己的感悟,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想要如何去生活。

72、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描写人物心理与描写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做到由表及里,静中有动,表里一致,动静结合,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了辅垫,作者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刻划人物,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完整和丰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

73、司汤达一向对自己比对任何人有兴趣,他永远是小说的男主角。

74、《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司汤达简介,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75、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76、首先说散文化叙事风格。所谓散文化叙事风格,在司汤达看来,主要是叙事风格上的自然与质朴,而非修辞学意义上的浮夸与修饰。从《红与黑》的艺术实践上看,无论小说的描写还是叙述,或者人物对话,基本上都体现出这一风格。小说中没有古朴典雅的华丽词组,没有史诗化的壮丽诗句,也没有如浪如潮的浪漫主义式的想象和感情渲染,整部小说都在一种简约质朴的风格中展开的。 

77、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