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摘抄39句)

发布时间:2023-09-16 10:20:38 / 作者:admin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刘备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他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

2、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各种史实和文艺作品当中筛淘出来的那个“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分裂从而悲壮的人物——所以我认为《三国杀》至少这一点做的不错,它给出了两个看上去迥然不同的诸葛亮:即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隆中卧龙与暮年时期犹如风中残烛的蜀中丞相。这两个矛盾而混一的形象大致构成了诸葛亮的一生。

3、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自己也倾尽权利为刘备出谋划策,而这些计策中,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4、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5、赤壁之战中,孙刘军队一举打败了曹操,迫使曹军退回北方,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6、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7、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8、危机存亡之际,诸葛亮审时度势,给刘备献上联孙抗曹的计谋,并自荐到柴桑作说客。

9、    其中,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入世的阶段: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却心怀天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到234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修身治国,辅佐尽忠的阶段: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他进兵南中,抚夷越,六出祁山,北进中原,斗争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10、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11、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这些都是在道德的制高点,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绝顶人物,却在三顾茅庐的盛情下,作出了他错误了一生的抉择,追随一位不可能成功的主子,去开辟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业。

12、不得不说,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和落寞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概括得淋漓尽致。他传奇的一生就像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定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弥补一个巨大的错误。功败垂成,就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3、(2)诸葛亮不仅有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精通军事、政治、外交,通晓天文、地理,是才能和智慧的化身(如赤壁之战,他孤身到吴,身临危境,舌战群儒,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在战役部署的各个环节上都料事如神,谋略上胜过曹操和周瑜一筹。

14、治军思想。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

15、怎么答?只能猜,发挥想象罢了。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去心目当中那个竭忠尽智、始终不渝的诸葛武侯形象,已经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或史书或文艺作品的演绎之后存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身影,很难说是武乡侯的真正面貌;就像哈姆雷特或者曹操一样,人们在通过属于个人的不同方式去图解诸葛亮——有趣的是,由于诸葛亮这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天然的“忠诚”和“坚韧”属性,有时候我们会将其视为符号化的偶像而不容易允许艺术创作者或者其他试图撰写诸葛亮个人经历、特征及动机时有所非完全合乎主流观念的发挥。

16、公元207年,诸葛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他的人生将被重新开启,命运的走向将从此改变。

17、  《隆中对》是诸葛亮的策论代表作,素有“孔明未出山,天下已三分”之说。我以为《隆中对》提出天下三分并不能说明诸葛亮多高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牢固,可援不可图;这是所有人都看到的现状。只能说诸葛亮SWOT分析做得不错,争行业老三的定位准确。而“帝室之胄”才是诸葛亮设计的最牛的文宣广告词。刘备啥都没有,兵将地盘根本不足以成事,就是靠这句广告词,凭刘皇叔汉脉正统的身份获得争霸天下的政治资格。类似的情况刘秀已经干过一次,而且很成功。其实刘秀、刘备都早已是平民百姓,离皇脉十万八千里,当时同样身份的刘姓子孙成千上万。但作为董事长的刘备毕竟有雄才大略,加之CEO诸葛亮经营有方,成功借广告获得了超过预期的市场份额。

18、因此,周瑜对他怀恨在心,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无可奈何。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9、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20、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1、罗素在其自传中写道:生命中有三种激情支配者他的人生,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寻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同情。无论中西还是古今,伟大的情感在人类之间应当是共通流淌的。诸葛亮身上的情义美德,比照罗素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还有中国人特有的温良品质。温柔敦厚也正是94版诸葛亮带给观者的最深刻的美学体验。

22、他不是呼风唤雨的妖仙,他只是壮志未酬的儒生。

23、《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七擒孟获

24、但是,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例外总是给人惊喜,让人对世界的精彩多一份期待。

25、制定法律。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26、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

27、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以一己之力重整蜀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朝代延续。

28、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29、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30、陈寿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31、诸葛亮:多智 谨慎 忠心(智:火烧新野 舌战群儒等 谨慎:从各次的兵力部署几用兵情况都可看出孔明的谨小慎微 忠:从刘备请其出山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心一意辅佐刘备.刘禅)

32、于是就有了三十七回的司马徽再荐诸葛,其言语与徐庶并无太大出入,只是多了句“自去便了,何又惹出他来呕心血也?”乱世之中主公们对手下贤士更是多了几分要求,其中忠心耿耿便是很重要的一条,而司马徽这一句“呕心血”无疑是表明了诸葛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尽职尽责背后的忠心。这简直是美食对吃货的诱惑,果不其然刘备连忙问道:“先生何出此言?”前面徐庶荐诸葛时埋下的疑惑在这里爆出来了,随着刘备的疑问读者们心中的疑惑也被调动了起来,别看只是短促的一个问句,但其简短正是一种渴望,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也说明了他对此事不再是怀疑、疑惑的,而是愿意了解真相的疑问。读者也同刘备一样开始渴望了起来,此时好奇心将读者的思绪紧紧的绑在刘备的身上要与他一起请期待诸葛,追寻诸葛。而后司马徽的描述则轻松将疑问变成了期待,而且诸葛亮同这份期待深深的烙印进了读者的心中。

33、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34、  同世的豪雄对诸葛亮都有赞誉,后世君主、文人亦多溢美之词,而诸葛亮走上神坛《三国演义》则是主要推手。

35、   诸葛亮的才智谋略,更是从政治、军事方面来展现得淋漓尽致。

36、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有诗云“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7、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8、    诸葛亮这个人,其才高八斗、谋略万千自是不用说了,但是这两回着笔更多是其近人的一面。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一直是近乎神的存在,但这回写出了他人的一面,是人就会有疑心,所以他要试刘备;是人就会对出人头地又向往,所以他在世外高人与谋略家之间徘徊不定;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手段,所以他先发制人唬住刘备。诸葛亮再强他也有弱点,他也在人生的岔路口举棋不定过。所以这几回重要的不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性格,而是让我们见到了诸葛亮作为人会有的害怕和犹豫。这样以后就算他再强若天神,但也不失其充满人间色彩的本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动的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