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释迦牟尼佛语录(摘抄61句)

发布时间:2023-09-09 11:10:26 / 作者:admin

释迦牟尼佛语录

1、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2、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3、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圣人:老子与孔子的经典对话!

4、中国,中国;意指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家!

5、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浊以动之徐生。话说:这世上如果有“如果”,又怎么会有“悔恨”。百年忙碌,千年修行。到末了,回头看,想做的事、未完。应爱的人、已死!这天下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现在,唯把握当下,水起风生…再次感谢大家阅读此文, 来听道长说……(释迦牟尼佛语录)。

6、饭桌上的教养,将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功程度!受益千万父母的好文!

7、如果他能信,佛绝不说第二法门;因为他不信,所以才应他的机说种种法门,接引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但是一切法门都比不上这个法门。

8、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第一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劝他父王,你看他劝他修什么法门,这个法门一定是第一法门。

9、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10、时间是一个过客,记住了,遗忘了;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11、我们以真诚、恭敬、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些人,这个帐就了结。不要生生世世报来报去,好麻烦!

12、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人民日报:中宣部等多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图书正式出版发行!

14、瑜伽禅定是印度东方哲学的具体形式,到释迦时代则十分流行。这里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无色定”中。佛教在禅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并无法契合真理。禅定虽是心的锻炼,但出定后又回到动摇不停的心,所以禅定自身是盲目的。

15、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16、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7、若说你能伤害之人,唯有爱你之人,若说能够把你伤害的人,亦唯有你爱的人。既然都因为爱,谁也不应该伤害谁,每颗心灵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18、半部《论语》治天下!这12句足以让你我受用终身!

19、这个意思你要能看出来,你会看经,你要能听懂,你会听经。有人听了一辈子不懂这个意思,还认为那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哪个法门都想学,把第一丢掉了。

20、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21、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

22、第二句: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23、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24、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5、据载他在首都王舍城托钵时引起了频婆娑罗王的注意,国王劝他放弃出家并交给他一支军队,他拒绝了。剃发和托钵是当时出家沙门的风尚,表示与婆罗门的对立。

26、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27、佛教说赌博有什么因果报应?因果报应都是谁给报应的?

28、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29、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0、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31、  沉默只因爱恨一朵朵,荡起的涟漪旋转爱情的执着;即使修百世方可同船渡,转读三寸经纶,终究曲终人散,往事落魄。

32、如果真心的喜欢传统文化,建议读《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这些华夏经典书籍。不要看歪门邪道。

33、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

34、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35、新圣旨:如果你是为了让别人对你感恩和报恩而去行善,那无异于作恶!人民不需要这种伪善!真正的行善是无私、无我、无求的,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彻底奉献!否则就是作恶!圣君

36、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安排,不管你遇见的那个人是谁,你和他终会成什么关系,你们都将会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37、接着佛告诉我们,“故《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

38、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39、禅修:他从学阿罗陀迦兰,达到“无所有处定”。阿罗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为不满足于此而退出;又从学郁陀兰弗,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但这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还是离开了。

40、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

41、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生命是有一种缘,爱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4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43、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44、人死后为何要停尸七日,神医扁鹊告诉你真相!

45、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46、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47、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48、因为这么个缘故,所以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亲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对父亲尽孝,帮助父亲一生圆满成佛。

49、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50、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若无遇见,何来相欠。

51、  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

52、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53、高人告知你淫欲真相(专治美色淫欲的九相图)随喜流通功德无量!

54、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55、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

5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57、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58、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59、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60、老子;君子有造命之学,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