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夫之的一生简介(摘抄68句)

发布时间:2023-08-02 11:19:37 / 作者:admin

王夫之的一生简介

1、家庭的影响还不仅于此。父亲一生恪守王氏家训,孝顺正直。他5岁丧母,爷爷后来续娶。爷爷去世后,父亲将后母接到城里养老送终。父亲在衡阳市商业局工作,后来任衡阳市劳动保护用品公司经理,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那时家里人口多,时常靠借债度日,即便如此,父亲从未想到要占公家半点便宜。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受教益。

2、王夫之反对王阳明,认为,王学使人任性废学,空谈心性,不务世务,对明亡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他认为,“陆子静(陆九渊)出而宋亡,”。心学其实质是“以心去物(用心体去掉物质世界),“知行合一”是“销行以归知”(销去行,归于知)。认为王阳明“祸烈于蛇龙猛兽”。

3、在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中.存在被化约为理性的存在,而去欲构成了回归存在的实践方式。但是,王船山却努力表明,只有在感性的彻底解放中,理性才能够真正得以呈现,宋明人去欲的观念与实践在本质上是对于真实存在的颠覆,它培育了一种衰微、脆弱的时代意识。因为?在人道的意义上,真实的存在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感情与理性同样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本体论的规定。(99)(王夫之的一生简介)。

4、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王夫之只身赶赴湘阴,建议调和南北督师矛盾,联合农民起义军协力抗清,但此行毫无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又组织或参与过几次抗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流落零陵、常宁的荒山野岭之间,《周易外传》等书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成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王夫之在衡阳湘江西边的石船山下筑湘西草堂,他一生最后17年就住在这里,大部分著作也在这里写成。

5、国庆去哪儿丨假期就是要吃吃吃!乐游君带你打卡雁城美味!

6、王夫之的论述重点在于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离合问题。他首先以黄河为界,把中区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再根据地理形势把南北方分别划为几个次级区域,作为讨论历史上分裂与割据的地理单位。王夫之说,如果“存天地之纯气而戒其割裂”,则天下一统,久之则“河山条派奇杰分背之气”就会引起分裂,所以无论统一还是分裂,都是气的自然运转,统一时是天地之纯气在掌控,而分裂时则是河山分背之气起主导,但这两种情况都发生在“中区”这个单位里面,即使是在分裂时代,中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7、船山继承和传递了湘学当中的性理之学与经世之学,并且将之融会贯通,形成内圣外王并重的学术精神;还将湘学之中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传统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一种合圣贤与豪杰为一体的理想人格,具有这样三方面特质的船山精神,吸引、感染和征服了无数人,最终王船山俨然成为近代湖湘文化的一面旗帜。

8、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9、在这里,他挑勾出善的气作为构成人类性善的基础,然而,至于气如何能够成为善的或不善的,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王夫之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阴阳有变合”,他说:“变合而不善者或成。”(38)他将人类的自然特性(如智力、才能、外形等等)看作是根源于气的构成或阴阳的变合,此外,他似乎还将人类的道德属性也归到自然属性之中。

10、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1、他曾是一名摇旗呐喊的斗士,而后,又在事态发展之下,归隐山林,或许正是人生的反转,成就了他对“度”的经典解读。王船山解“度”:厚极而怒报之关于“度”,王船山是在讨论“日新之化”的观点时提到的。所谓“日新之化”,是王船山认为,天地的本性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天地的变化却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风和雷,与昨天的风和雷不是相同的,只是形象相同罢了。

12、王夫之排拒朱熹(1130-1200)那种将理气分别开来、归入不同的本体论体系,并且以理为超越的做法。虽然朱熹一再强调理气不离不杂,但他的确将之归为不同的本体论体系,且视之为不同的实体,当他被迫追溯二者的根源时,他将理放置在了气的前端。王夫之指出了朱熹的谬误,理在朱熹那里实际上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悬宕”(metaphysicaldangler(14))。王夫之强调理不离气,“有气斯有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总结来说,王夫之将气看作是世界的基本元素,而理只是气之理、是气本身的固有秩序,因此,理没有任何超越的地位,也并非在气之先,这就是他所谓“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17)

13、王朝聘,人称武夷先生,满腹经纶,博览群书,但屡考举人不中,中年之后隐居家园,授徒教书,一心钻研学问,且一直避免与地方官吏、豪绅的往来,保持了一种超然的清高风度。在学问根基和学风上,他对三个儿子介之、参之、夫之均有很好的影响。

14、人有其气,斯有其性;犬牛既有其气,亦有其性。人之凝气也善,故其成性也善;犬牛之凝气也不善,故其成性也不善。(37)

15、王夫之将“志”界定为“吾心之虚灵不昧以有所发而善于所往者”“志”具有主导性,它引导着人的思想和行动。据王夫之的诠释,“志”还为人体内的树一“气”所伴随,只要心做出一个决定,气便被调动起来按照心所设定的方向去追求。不过一个前提是这个方向必须与道一致。要是志有了道这个先在的导引,气便能被引向正确的方向激动,要是没有,人便可能盲目行事,为一时之欲求或嗜好而分心。王夫之说:“道者,所以正吾志者也,志于道而以道正其志,则志有所持也。”(60)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说,志是人所独有的:“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61)

16、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王夫之

17、关于“形而下”者,王夫之所举的例子既有具体的事物(比如“车”、“器”),也有实际的关系(比如“父子”、“君臣”)。由此可见,在王夫之的世界观中,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会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个别(particularized)道也将会一一实现出来。当一个事物尚未发明或一种关系尚未形成之前,其道并不显现,而只不过是事物或关系之所当然。个别道并非所谓“形而上”的神秘秩序,而是已经具存于事物之中。

18、王夫之用“中区”的概念描述他心目中的中国。中区是由山川、海洋、沙漠等一系列自然界限所围定的地理区域,大致相当于明代的两京十三省的范围。中区的概念渊源于以山川定义华夏的传统,也与堪舆术中地气的理论有关,这是一种超越了王朝和正统观念的中国观,但与清代以来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国家观念形成对立,并曾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渊源之一。

19、(35)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16页。

20、10: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1、[17]《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2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41页。

22、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23、至于他扶持道教,辨析上蔡谢良佐、象山陆九渊、姚江沈国模的错误,有人怀疑其他说的有过甚之处,然后他议论精密严格,纯粹依据正道而论。

24、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25、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但要记得反省

26、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27、今天是王夫之先生诞辰399周年纪念日,特推出此文,以纪念这位衡阳籍伟大思想家。

28、●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守仁)

29、(61)王夫之:《思问录外篇》,第55页。

30、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31、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32、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33、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34、17世纪50年代,王夫之在他写的另一部作品《黄书》里,以当世异族征服的经验,归纳中国历史的结构和道德实践,而提出相当激进的说法,作为抗拒清廷正统地位的理由:

35、1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6、洪门,它是天地会,它是三合会,它是哥老会,它是小刀会,它是边钱会,它是父母会,它是王朝的阴霾,是满族的梦魇,是清朝历二百余年扑不灭的野火。

37、“云霖祠”和香炉出现在眼前,但更加吸引我们眼球的是,栏杆外的美景。

38、这一年,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继续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洛克完成了《人类理解论》,决定了此后西方几百年的思想走向;莱布尼茨周游列国、寻方明君,想为天下人谋福利。1688年,令人难忘的还有松尾芭蕉的俳句、石涛的画作、胡安娜的爱情咏叹调……

39、  船山经历了世间所不曾有的苦难,但却始终坚守民族大义,不为外在压力所屈服。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和信念,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读书、坚持著述,从未懈怠,从未放弃。终收获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

40、[29][38]《读四书大全说》卷《船山全书》第6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518页。

41、[2][3]《读四书大全说》卷《船山全书》第6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01023页。

42、符定一(1812~193),字宇澄,号悔庵,湖南衡山县白果留笔塘(今白果镇五一村)人。幼读家塾,稍长入衡阳南路师范学堂,后入京师大学堂,1908年毕业,奏奖举人,中书科中书。曾任资政院秘书、顺天高等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回湘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岳麓书院山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创办省立一中,毛泽东为其弟子,师生来往甚密,情谊弥笃,并于1925年搭救毛泽东。1926年6月,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稽核总所总办,1927年3月辞职。1946年6月去延安,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欢迎大会。1948年10月,经毛主席亲自安排到达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5月3日病逝,5月6日举行公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送了花圈,悼词对他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著有《联绵字典》、《新学伪经考驳谊》、《说文本书证补》、《说文古籀本书证补》等。

43、“形而上”者,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逾之天则,天以之化,而人以为心之作用,形之所自生,隐而未见者也。及其形之既成而形可见,形之所可用以效其当然之能者,如车之所以可载,器之所以可盛,乃至父子之有孝慈,君臣之有忠礼,皆隐于形之中而不显。二者则所谓当然之道也,形而上者也。“形而下”,即形之已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形而上之道隐矣,乃必有其形.而后前乎所以成之者之良能著,后乎所以用之者之功效定,故谓之“形而上”,而不离乎形。(34)

44、(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第4页。

45、王夫之认为,家教家风靠夫妻共同扶持,夫妻同心,和睦共处,虽然贫穷却可甘之如饴。对于与人相处之道,他有自己的心得。他在《寄弟侄书》中写道:“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

46、(8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77页。

47、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48、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动荡的人们,处于这太平盛世,可谓劫后余生。

49、(6)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第168页。

50、王船山殁后二百多年,其人格精神与思想学术却得到了湖湘士子的大力表彰。尤其是晚清湘军集团的将领,如曾国藩、郭嵩焘、彭玉麟、胡林翼、罗泽南等人,大多推崇船山学行。可以说船山精神,就是凝聚湘军将领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纽带。

51、在当代,王夫之的形而上学思想通常被视为某种一元论,在中国又进一步被描述成唯物论,或朴素唯物论的一元论,另一个常见、但更为恰当的标签是实在论,(3)这些标签突出了王船山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气。

52、(54)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371页。

53、(5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570页。

54、王夫之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别开生面地注释经学,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学术明确地划分为“贞邪相竞而互为畸胜”的对立阵营,自觉地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

55、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56、以地理形势尤其是自然山脉的走向来划分华夷界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唐代一行(673—727)的山河两戒说。根据《新唐书·天文志》的记录,一行曾提出南北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逾河,并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坦,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益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在一行的观念中,这两条巨大的山脉都从西往东延伸,北部的一条从今天的甘肃、青海出发,经过唐朝首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向东延伸至陪都洛阳,然后折向北方,包裹了整个华北平原;南部的一条从四川、陕西交界处出发,也经过关中到洛阳一线,然后折向南方,经过今天的湖北、湖南再向东,一直到福建的海边。北边的一条代表了大地脉络的“阴”的部分,南边的一条则代表大地脉络的“阳”的部分,南北两个山脉系统都被视作华夏与蛮夷和戎狄的界限。这两条山脉系统是一行的主观创造,同时与他的天文分野的观念密切相关,与唐代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范围也不尽相符,因此其政治地理学的内涵还有许多疑问;与一行的山河两戒说相比,王夫之的“中区”范围就要明确得多,也更符合明代后期知识界对于中国范围的看法。相比较而言,王夫之的中区比山河两戒所规定的华夏地区要大很多,至少增加了今日山西、除关中地区以外的陕西、宁夏、甘肃东部,以及四川、湖北大部、湖南、福建、两广,从唐代到明代华夏文明的扩张过程于兹可见。

57、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先楚屈子、理学鼻祖周子等同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王夫之在哲学上的成就,举世罕有匹敌,他与德谟克利特、费尔巴哈、马克思,并称世界四大唯物主义哲学家。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58、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59、强调中国的天然界限是王夫之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比如他还曾说:“中国之形如箕,坤维其膺也,山两分而两迤,北自贺兰,东垂于碣石,南自岷山,东垂于五岭,而中为奥区、为神皋焉。”此外,他还在中区之内指出一些更为核心的地方,那是“田蚕所宜,流肥潴聚,江海陆会所凑”的“天地之奥区”,是中区之内的核心区域。他对中区之内的各个经济区也都有详细的分梳和描述,结论是中区的出产足以供养庞大的人口,维持强大的军队,产生出灿烂的文化,“财足自亿,兵足自强,智足自名”,是一个足以自给自足的大型共同体。

60、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61、站在古祠前,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清瘦孤独的老人,倚靠祠前的栏杆,深邃地眺望着远山,口中念念有词,寄情山水的侧影。我们呼吸着古老的山野空气,迎着山巅穿过来的猎猎晚风,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哲人忧国忧民的气息。

62、[19][20]《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船山全书》第5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617-618页。

63、中国画家描摹物形,向来以一套层层叠叠的戳点、短划、勾勒、圈叶等笔墨语汇,砌成山石、林薄和花草。就近审视笔笔分立,一拉远距离马上融合一气,化作一幕真山真水。然而,石涛1688年送给丁鹏的这幅山水,还有他其他许多画里的点、线,不管怎么看,始终点就是点、线就是线,一大片山崖都是一道道笔力、墨韵的炫技演出。还有形状!顶端的山崖兀自斜劈出一块,硬生生拦腰截成两段,一朝上升,一朝横躺。前景的巨石倾敧不平,块面和罅隙交叉错落。在这样的画里,画外的观者不再立于定点,而改以看透一切的眼,逡巡全画。观者成了行旅,甚或还是匍匐攀爬、蹒跚狼狈的行旅,走在地势奇险的深山,一下因断崖陡落而仓皇退却,一下因巨岩压顶而忧疑畏怯。眼望大地巨力既不顾念苍生,又令人感动莫名,油然敬畏有加!石涛恍若以他灵动、遒健的笔,砌出涌动、活泼的形,将扭曲如此山势、拉扯如此巨石的大地生命力,汲取到笔端汩汩流泄而出。

64、不过,一行和王夫之的理论都是以山川作为中国/华夏的自然边界,而堪舆术中的“干龙”学说却以山脉为天地之气运行的管道,并不强调山脉的边界作用。干龙学说强调气的流行运转,大地以昆仑为中心,昆仑上承于天,是连接天地的孔道,昆仑又分出各个支脉,其中有三条大山进入中国,称三大干龙,中国境内的山都是由此三大干龙分支擘脉而形成。气从昆仑出发,经由三大干龙传布到域中的各个角落,而所谓“域中”,就是由三条干龙及其支脉所框定的地理范围。至于这三条干龙具体所指,我们以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1547—1598)的说法为据:

65、1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昧。

66、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67、(86)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663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