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
3、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100句经典)。
6、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7、在此时期,周朝封建宗教等级制度“周礼”,已完全不适应诸候国的统一管理制度,使东周朝统治日渐衰落。周天子已经不能统治各国诸候,正处于战国争霸乱局中。而老子是道教思想者,更是看不得这样的乱局社会。所以决定离开首都洛阳,另寻途径,骑着一头青牛往西去了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这也就形成老子在函谷关,并留下了一个著书《道德经》原由故事。
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9、修行悟语:中国人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天,在面对天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喊出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言壮语,因此,道家提出了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的修行理论,即“天人合一"学说。而道家修行者更是认为“我即是天“,除"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刍狗"。
1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老子《道德经》
19、(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20、(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2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2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4、(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26、(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2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2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2、(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3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3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3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译文)道,看起来无所作为,却无所不能。
37、古往今来,遵守功成身退,多能颐养天年。不能功成身退,常遭灭顶之灾。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能够功成身退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范蠡。
38、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4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4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4、老子名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5、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46、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4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8、老子名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9、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50、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老子第八章》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5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好事坏事相互依存)
5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55、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7、老子名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8、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5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0、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61、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
6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6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64、虽然只有5000字,但该书字字珠玑,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后来形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据统计,大约我们常用的成语出自道德经的有100多个。包括:功成身退、暴风骤雨、虚怀若谷、受宠若惊、紫气东来、自知之明、知足常乐等等。
6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7、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8、(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