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懂心学的人很可怕(摘抄90句)

发布时间:2023-12-11 10:53:32 / 作者:admin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当然不是,这是两宋儒学走向哲学化,或者说思辩化之后,对于一些抽象的意识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这种讨论和格物致知一样,并不是具体的伦理准则,如果真的具体了,那就变成了某某宗教经典中的律条,某某先知说,你不应该这个,不应该那个。

2、  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3、王阳明又进一步说,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4、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5、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6、当这两种不同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且能共处一心时,你也许能体会人类思维的妙处。

7、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8、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9、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0、要睁开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听世界。

11、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王阳明说,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因为只有这样朋友才更容易接受、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12、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把世间当作自我修炼的道场,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会保持良好的战斗力,做好手头的事情。

13、但是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过于骄傲,就会看不清自己,拎不清自己有几斤几两,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向前发展呢?

14、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15、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6、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做成,我们就会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将失败归结为知识不够,或是经验不足。其实这是没意义的。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等到知识和经验完全齐备才去做,这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而且,就算总结出来,我们也不可能在下次做事时完全按照同一套方式。我们应该想的是,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诚心诚意,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17、 我很喜欢一句话:坚信所有事情的结果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是因为还没到最后。

18、他的升迁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持续努力奋斗过程。因为在下班后这几年来,他很少与同事出去玩,更多的时间他用在学习与精进上,这份努力与实力才会让他得到领导的青睐。

19、几年前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北京阳明教育研究院的创始人白立新老师。后来跟立新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不回避任何问题,他迎着你的问题,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直接拉着你上一个台阶,直接给你一个正解。一个问题、两个问题是这样,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这样,这让我特别吃惊。我跟国内外的高人切磋过招不少,但是给我这种感觉的,立新老师是第一个。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从4年前就带着21位企业家开始学习阳明心学,学习致良知。

20、理学的本质,在王阳明所在的时代,被当成政治工具,被恶意的狭隘化,当时的儒家学者和儒学大师,都处在困惑之中,希望找寻到一种突破,可以使遇到瓶颈的理学,冲破枷锁,在哲学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上天把这个突破,交给了王阳明。阳明心学是什么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21、 人这一生,遇人无数,阅人万千,谁是你心中至爱,谁是你眼中过客,想必你已经看的很透彻,有些人适合做朋友,用一生去善待,有的人适合做知己,用真情去回馈。

22、传习录上卷98节,见善即迁,有过既改,方是真切工夫。

23、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24、心、肝、脾、肺、肾!最滋补五脏的食物表,为家人存下!

25、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26、问题是,如果一个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和中层全部都是“管理者”,那么,你的“工匠精神”除了当升官的“敲门砖”、“垫脚石”,还能有什么意义?

27、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

28、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29、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30、心学大师王阳明曾写过“示弱四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这正是王阳明兵法的精髓。遇到过于强大的对手,硬碰硬是下下策,聪明人要么假装逃跑;要么假意示弱,暗中积蓄兵力;要么佯装战败,悄悄设伏;要么隐藏实力,假装讲和。这种战术看似简单,却能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胜利。无论是面对凶残的宁王,还是无恶不作的悍匪,示弱都是王阳明的绝招。王阳明说:“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当年的宁王误认为王阳明很弱,结果被王阳明一把火葬送了整个军队;悍匪们认为王阳明很弱,结果半夜王阳明就率军偷营,匪军伤亡惨重。

31、学佛,为什么很多人不懂得,也是像这样。万事皆是如此。

32、 把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人这辈子不过短短几十年,当然要开心地活好每一天。

33、“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34、(修心)这是我见过写“负面情绪”最好的文章,没有之一

35、阳明心学,将个人从世间抽离出来,如上帝一般,以上帝视角观察万物,理解万物,以万物度己身,以己身悟万物。自己就是你世界的主人,你有责任让你的世界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充满温暖。我们见到的,都是我们心里面本来有的,我们的处境,都是我们自己感受的结果,也就是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36、冬瓜全身都是宝,一个能省10种药,不会吃你就亏大了!

37、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38、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39、“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40、那么,做不做自己,到底是一种人们追求的意义,还是一种强行附加的意义?

41、示弱,并非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示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好策略。适时适度示弱,才是聪明的选择。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勇猛善战。蔺相如原是一介门客,后因渑池之会功劳卓著被封为上卿,且位列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强势的廉颇,蔺相如忍辱负重,“每朝时,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蔺相如的示弱,成就了后来传为美谈的“将相和”。适时示弱,不是懦弱,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低头示弱,不是怕事,而是一种睿智。

42、至于“唯精独尊”,王阳明解释说:“唯物是唯精,惟精是唯时,不仅精而且独”。也就是说,“独一无二”和“唯精准度”的关系是理念和功夫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事物的本质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探索事物本质的态度一定要纯粹专一。在他看来,“只精不独”的态度和方法,在各种学习和修养中都是普遍适用的。王阳明在回答弟子们的问题时说道.博学,审问,

43、有“为己之心”的人,即使春风得意,也能淡然处之,不为所动,经得起诱惑的考验;即使低迷失意,也能保持冷静,坚守内心,待云开之后方能看见明月。

44、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真正的强大是因为利他,懂得成人达己,我们就越能拥抱更大的世界。

45、  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46、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7、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48、而是要先认可作为人的价值,认可自身的价值。

49、虽为群经之首,然其博大精深之处颇多,少年心火旺盛,多有些浮躁冲动。会周易的人有多可怕。

50、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也是一代大圣人,只不过他的光辉思想解放了明朝之后,又被清朝刻意打压,让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幸好金子不可能永远被埋没,他的先进思想现如今又开始重回大众的视野之中。

51、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52、修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真正的开心:摘掉了近视眼镜,长高了个子,中毉大夫真伟大!

53、但,倘若对于一个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来说呢?安于现状就是庸碌无为,不求上进就是自我放弃吗?生活的一切意义就是找寻自己吗?

54、然而一直以来,在师父,大师姐,二师姐,还有很多的师兄们的帮助下,帮我救渡了累世无量的累世受苦的家人,化解了好多前世因缘,生活中大家也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照顾我,然后我的心门慢慢打开,我那颗僵硬的心也被大家的爱慢慢融化,温暖。直到后来我成为师父弟子,再到今天,我如同脱胎换骨,获得了重生一般。前些天我请慧友师兄观我身体情况,我五脏六腑上的孔洞已经愈合,整个身体已经亮了,

55、(修心)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您一定要读)!

56、什么是“心学”?我们讲的心学是中国的哲学。

57、 真心很贵,只有一颗,别轻易把真心给了错的人。你真我更真,你假我转身。那些对自己真心实意的人,加倍感恩;那些对自己虚情假意的人,趁早远离。

58、这对少年老说不是什么好事,年轻人还是要闯闯的,

59、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60、“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61、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62、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63、著名的宇宙学家和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经典的《暗淡蓝点》这本书中提到一张照片。

64、只肯拥抱正面的自我,而完全背弃负面的自我,

65、王阳明的心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心本来具有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66、在商界、政界也是一样,人都是有无限心的。正因于此,我们才必须面临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它们认为,解决人生问题是以知识和理性为前提的。中国哲学不是这样,它只考虑人生问题,知识问题是不予考虑的。

67、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68、事实上,如果真的讨论儒家思想的问题,这种“泛伦理化”或者说“治人者思维”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69、我们要明白,那些键盘侠,那些心灵匮乏者,那些难以理解的人或物,其荒诞和恐怖是这个社会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造成的,而非人的原罪。

70、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人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如果你是父亲,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孝顺?事情你了,不去找你是为了一个忠诚的理由吗?交朋友,治理人民,就不能向朋友和人民要一封信和一份仁吗?他们只在这个心里。”(《传习录》)他认为理性不是朱所说的“正义”,而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

71、大家好,我是有道君,借着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心学的一点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72、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

73、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74、大家想一想,老子的《道德经》也好,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再加上从印度舶来后来也中国化的浩瀚的佛经,佛经里面说有《金刚经》,但是最浓缩的那个“道可道,非常道”就不可道,但是又不得不道的是260字的《心经》。

75、  “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76、如果里向外在寻求安宁,那就永远得不到安宁。

77、其实他们都是从稻盛和夫的盛和塾那开始的,后来发现往上一倒,稻盛老先生说的很清楚:他全部的思想源泉都源于你们中国人,中国的先人、圣人——王阳明。从稻盛和夫上溯到王阳明,也因此我们现在学习致良知,学习阳明心学。

78、越厉害的人,越懂得示弱。生活中,很多人习惯逞强,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占上风。习惯了假装坚强,一个人面对所有。即使有满腔委屈,依然选择绝口不言,也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即使身心俱疲,还要不断提醒自己,要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状态好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大家都活成了小心翼翼的人,不愿示弱。生活中,示弱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无能”、“胆怯”和“没用”;有的把示弱与做人的尊严和面子挂钩,觉得示弱会失尊严、丢面子,被人说闲话、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负。

79、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80、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81、谁还吃红薯啊,这东西比它功效强百倍,可惜经常被你当垃圾扔掉!

82、对于与朋友相处,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83、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84、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从帝舜到大禹》所载“十六言”的创新性解读,最能体现其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解释道:

85、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被各种欲望控制之后,想的是这些,做的是这些,高兴的是这些,失落的也是这些。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86、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87、接下来看第二个命题,知行合一。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是把“知”理解为认知,把“行”理解为实践,这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有人主张先知后行,有人主张先行后知。王阳明认为,所有这些观点都错了。“知”和“行”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个“知”也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良知不是学而能的,是人人都具备的。

88、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89、触摸心体的功夫在《传习录》第四十章说的很清楚: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