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2、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5)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要重视物候学,更好服务农业生产。这段话里包含观察、总结、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同时体现了作者对物候学的热爱,对科学反过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肯定。还有可以发现,为什么作者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农业丰收。它体现了作者心系祖国发展的人文情怀。)
3、01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5、先跳出“说明文教学要点”的窠臼,从科学文本(科技作品)的角度想一想:科学文本,应该教什么?
6、首先是纬度。(“首先”一词,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中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根据纬度因素分析气候对物候现象的影响,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7、(1)小学阶段,教师已经讲了各种说明方法;
8、经度12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13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9、从结果到原因 从次要到主要 从部分到整体
10、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11、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语文课培养科学精神,不是直接讲授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以“求真、严谨”的态度,运用各种阅读策略,真正读懂作品讲解的科学知识,不能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进而,还可以对有关问题的表述甚至观点,提出质疑,展开探究。教师应避免以下误会:说明文的内容没什么可教(没意思),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读懂),不应该教(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其次,实用文的教学,要重点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第引起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科学与人文有着深刻联系。从以上观念出发,《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提炼的教学内容有:
12、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13、语言建构与运用: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微观词语或句式的建构,而是着眼于篇章,建构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进行“提取整合信息”的技能训练。
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5、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16、(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17、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18、明确: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19、(2)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20、(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
21、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比喻 )
22、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些自然现象”看似直接指代“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其实不然,综合看第二自然段,应该指那些同气候有密切关系,可以预报农时的自然现象。)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农谚和物候关系密切,“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很多与物候规律有关,但不是所有都包含物候知识,“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介绍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介绍物候学的研究内容:记录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3、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2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25、从概括到具体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一般
26、 一位老师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首长诗,请大家欣赏。
27、为什么“纬度”是首要因素?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纬度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首要因素;第二个因素“经度”,其实指的是海陆位置。只不过我国的地形是东部面海,所以海陆位置引起的气候变化,就表现为东西差异的“经度”。根据地理学常识,我们可以断言:经度本身,是从来不会影响气候的(经度,是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时间差异),因此,本文所说的第二个因素,准确说应该是“海陆位置”。从全球范围看,纬度决定每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气候特点(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海陆位置造成了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再到局部的高原和山区,海拔高下成为第三个因素;至于“此外”的“古今”因素,影响则微乎其微了,因为地理学的核心要素本来就是“空间”而非“时间”。
28、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拟人 )
29、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30、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 )
31、“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表现,即一些“症候”,所以,“物候”中的“候”应该是“事物变化”的义项。
32、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33、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34、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5、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6、⑨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37、第本文是一位科学家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介绍(而非专职科普作家的介绍),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驾轻就熟,才能写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8、好处: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39、所以,就会从大家熟知的美丽四季写起,引出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影响它的因素,以及它多种意义。作者想呼吁大家认识物候学,通过观察对比,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取得丰收。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
40、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水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赞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在小满时节,民间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那就是祭三车,即水车、油车和丝车。人们的耕种和生活可离不开这三车,所以为祈求风调雨顺,日子红火,人们在小满这一天就会祭三车。传说管水车的“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41、“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42、四篇课文,其实都是讲“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所暗示的科学规律。我们可以用一种思维方式把四篇课文贯通起来,那就是: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知识,而决定物候现象的乃是“气候”。物候与气候,构成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篇论证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的关系,第二篇由“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成因,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撞击说”。两篇短文,在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斯石英与外星撞击之间,建立了复杂的联系。《大雁归来》:大雁的生命活动变化与气候的时令推移,具有内在的联系。《时间的脚印》:在岩石特点与地质年代、地貌变化等现象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可以说:事理说明文,要讲“事理”,就一定离不开“联系”的思维。科学研究要发现规律,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43、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4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生物这种“活的仪器”的优越性。)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说明物候观测数据的反映内容。)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交代其数据应用在农事活动中的简便、易掌握的特点。)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里”指代前面四句话,正因为物候观测的“仪器”与其数据应用都有优越性,物候对于农业才重要。)下面是一个例子。
45、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6、课外收集农谚或物候现象,或者教师提供若干材料,让学生讨论判断:哪些是物候,哪些不是物候?
47、(注)立夏刮东风即下雨,麦子就会毁了收成。芒种刮北风,意味着天气干旱,田里的青苗自然也就长不好。
48、(物候知识):下雨前阴天空气湿度大,飞虫翅膀就会沾满了湿气而飞不快,所以燕子就出来捕食的时候飞的低才能吃到飞虫。
49、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50、②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 、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
5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物候学就是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这些说法不是科学的定义,等于什么也没说。
52、文章第三部分的说明顺序:按照影响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说明,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53、我曾想试着把这篇文章自己照着敲一遍,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去揣摩一字一词一段之间,作者思绪的跳跃和内心情感的游动。但是,耗时太久。所以复制下来,想象着敲打中,去写出自己的解读。
54、1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2年年像这样。3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4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5动作轻快的样子。6相差很远。
55、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56、(四个因素各有不同,前三个是空间,最后是时间,它们是逻辑顺序。体现了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教学中要引发学生思考:顺序能够颠倒?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显著词语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科普文叙述的逻辑严谨性。)
57、概览课文,把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大意。要求每位同学动手写下来;先不急于统一答案,后面还可深究。
58、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59、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60、悬殊(shū) 纬度(wěi) 经度(jīng) 销声匿迹(nì)
61、总结: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62、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63、专注于创作优质、同步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备课资源,热衷于分享精彩、实用的中小学语文名师意见建议。
64、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