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学而篇全文(摘抄64句)

发布时间:2023-08-30 11:06:02 / 作者:admin

论语学而篇全文

1、(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5、(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论语学而篇全文)。

6、(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论语学而篇全文)。

7、(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8、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10、译文:子夏(卜商)说:“娶妻子敬重德行,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而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你看光这么样的解经,就是很多注解、几百家注解都不会注得这么精要。可见雪公老师啊,他注解经典的这个能耐。尤其在1972年或者是1980年,从讲论语的时候,能够根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徐英的《论语会笺》,乃至陈树德的《论语集释》,在几百家的论语注解里面,择宗义趣,前后贯穿,通达人情,旨归内圣外王之道。那是太精彩了。

1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样的人他懂得跟人家相处。就算父母亲有过失,他也委婉的劝诫,他不会跟父母亲对冲。所以他这个人出外的时候,他不会去犯上,就算上面的有过失,他也会温婉的劝诫,并且能够维持和谐。乃自于讲究善巧方便。这样的人犯上是很少的,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就是不好犯上,就不会冒犯上面,尤其在家族里面不会冒犯这些长辈,不会冒犯父母。那当然在处理国家的政治上啊,他就不会兴风作乱,尤其是拥有这个政治实权的,不会去搞这个小圈圈,不会去为了利益,组织那些危害国家的利益的团队。甚至在国事如麻的时候懂得调和鼎鼐,懂得解决问题。

14、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15、有子说:一个平常会孝顺父母、善事兄长的人,处于社会中,极少有喜好触犯上位者,不喜欢触犯在上的人,则必不喜欢作乱,社会由此安宁。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根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而根本就是孝悌。

16、(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17、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18、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9、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论语讲要》里面说,这可能是古代的成语。君子是追求仁道,他那根本是孝悌。所以《论语讲要》的解法是最好的。各家注解在这一章里面都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雪公老师的讲解、论语讲要的记录写的非常的清楚。上面是讲为仁,做人应该要有的,要有什么呢?要有行仁的胸怀,并且培养行仁的能力。那这要从孝悌开始,所以君子务本,有能力入世利益天下苍生的君子,或者成为大夫,或者成为卿相,或者成为诸侯,或者成为天子的君子要务本,要讲究根本,根本处是孝悌,虽然是大学里面讲的修身是根本,但是修身,要从孝悌开始修身。所以本立是讲孝悌如果能够建立而道生,是仁道就能生。

20、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

2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2、译文:孔子说:“言语美妙动听,表情和善热乎,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23、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4、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根据古代的诗句来发议论,说孝悌就是根本。因为古代的诗句是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但是本是什么呢?孝悌是仁之本,可见君子务本的本是孝悌,本立而道生的道是仁道。

2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28、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29、 不 bù  好hào 犯fàn 上shàng ,而ér 好hào 作zuò 乱luàn 者zhě,未wèi 之zhī 有yǒu 也yě 。

30、(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2、(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33、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古代君王治国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不论大小事情一味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又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34、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3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7、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熠熠铜镜

3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9、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40、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1、(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42、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43、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需要谨慎行事,诚实守信,并且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间。”

44、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5、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4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7、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láibú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úyùnbúyìjūnzǐhū

50、(译文)孔子说: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吝啬,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观的了。

51、(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52、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gzìyuǎnfāng

53、(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54、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55、《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56、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57、(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8、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59、本章是有子的精采言论,前一章讲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但是要学些什么呢?要先从学仁开始。也就是要先端正心态,懂得利益别人,人生才有出路。果然有利他的胸怀,学什么都能够帮助自己,也能够帮助大家。

60、子zǐ 曰yuē :弟dì 子zǐ 入rù 则zé 孝xiào ,出chū 则zé 悌tì ,谨jǐn而ér 信xìn ,泛fàn 爱ài 众zhòng ,而ér 亲qīn 仁rén ;行xíng 有yǒu 余yú力lì ,则zé 以yǐ 学xué 文wén 。

61、(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62、(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3、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