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摘抄30句)

发布时间:2023-08-23 11:25:31 / 作者:admin

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1、这两句是因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月光虽美,却不能满手捧着送给亲人;不如回卧室睡觉,作一个和亲人团聚的梦。构思奇妙,情感深挚,意境幽清,余韵悠长。

2、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3、《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

4、有情之人埋怨夜晚太长遥遥无期,整个晚上都在思念着远方的那个人这是。

5、那么盛唐最后一代名相张九龄的,他的厚度、广度、深度、高度、风度、气度与温度又是怎样的呢?广东的韶关,至今还有一条街道,就叫风度路,这条街的名字便因张九龄而起,因为张九龄就是广东韶关的曲江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称赞张九龄,说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6、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7、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8、第一句,用的是“生”明月,跟《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样,写出了初升月亮的纯洁美好,犹如婴儿一般。冰轮涌出,海浪翻滚,清辉闪耀,意境非常壮阔,气象不凡。

9、后来安禄山因罪当斩,张九龄作为丞相力主将其斩首,可惜唐玄宗不听。后来“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这时候他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想起九龄的目光如炬,悔恨地潸然泪下,感慨地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慨叹再也没有张九龄这样的贤相辅佐自己,可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十五年了。

10、诵读,以平和中正为主,适当注意变化就行了。

11、还有一种理解:是因果关系,诗人因为喜爱(怜)月光,想要好好地欣赏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不仅在室内欣赏,还到庭院里欣赏。自然就引出后面的“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在庭院之中徘徊,徘徊着徘徊着……夜越来越深了,清凉的露水悄悄洒下,不知不觉已经沾湿了诗人的衣服,这就是“披衣觉露滋”。

12、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13、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4、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15、一方面是他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这些人也都是张九龄的诗友,有诗作往来。

16、论词句中的意象与意境而言,前有谢庄的《月赋》说“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与意境确乎都相差不大,但不知为什么,唯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说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意境雄浑阔大,感觉随口一读,胸怀之间便随明月生出一种浩大却温暖的感觉来。

17、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18、这也决定了这两句的读法,虽然描写的是晚上,但因为情感波澜起伏,这两句不能一下子变得很轻柔。有情人埋怨的是“漫无边际、非常漫长的夜晚”,所以“遥夜”是重音。“竟夕起相思”,是“通宵”在思念,“竟夕”也是重音,但这个重音可以轻读,相思,要读出温柔缠绵的感觉。

19、《望月怀远》只有一首,没有其五。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20、这两句是说,月夜怀远,思绪萦绕,灭烛沉思,只见月光十分可爱。惹得人思情更深,睡意全消,索性披衣起身,步出屋外,望月而又望远。伫立良久,不觉夜已深沉,露水将衣服都打湿了。两句诗蕴含深沉的怀远之情,细微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的实情实景,手法巧妙,意韵传神。

21、这两句写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亲友——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我和亲人天各一方,相隔遥远,各自在天涯的一地,共看这一轮明月。前句写景,点明“望月”,后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意境雄浑阔大,风格浑成自然,乃有名的佳句。

22、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23、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24、不堪,不能。盈手,双手捧满之意。他很想把这月光抓起一把送给远方思念之人,但他发现做不到。于是他就想我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在梦里能见到那个人。

25、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26、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

27、《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28、张九龄可以说是出身名门,其先祖应该是留侯张良后世子孙中的一支,西晋开国功臣张华。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更是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因而张九龄自幼便有大志,兼之聪慧无比,世人更以神童目之。十三岁时,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后都感慨地说,此儿将来一定大有前途。二十三岁那年,张九龄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列榜首。榜单一出,天下哗然,包括那些落第的考生纷纷不平,甚至纷纷上告说考官不公平,一个来自岭南蛮荒之地的考生怎么可能考上状元呢?

29、我又想到今年诗词大会上,一个16岁的上海女孩子叫姜闻页,在场上,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时候,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有一颗热爱诗词的本心,自然一切都云淡风轻。而“兰叶春葳蕤”和“草木有本心”,其实都来自《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就是张九龄著名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