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舍生取义的事例(摘抄39句)

发布时间:2023-08-23 11:21:17 / 作者:admin

关于舍生取义的事例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置广大人民的要求于不顾,坚持独裁和内战,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重大历史选择。1945年9月4日,昆明文艺协会、民主周刊等8个团体联合发起,在西南联大召开昆明教育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昆明学生和各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大会。闻一多发表演讲警告战争贩子:“谁不要人民,人民就不要谁!”

2、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3、舍身取义的事例: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关于舍生取义的事例)。

4、闻一多先生于1946年5月撰写的《一一运动始末记》

5、十五年以后,赵氏孤儿已经长大,取名赵武。这时候晋景公杀了屠岸贾,重新恢复了赵氏家业和赵家在晋国的地位,赵氏孤儿在程婴的保护下也重新回到了赵家。

6、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型。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

7、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身为爆破组组长的董存瑞,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敌人埋伏在碉堡里的机枪手突然开枪,造成了很多伤亡。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受地形限制炸药包无法固定在碉堡上。为避免战友很多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拉下了导火索,炸毁了碉堡。董存瑞用自我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董存瑞的英名永远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为新中国不惜献身的精神也成为一代代人民战士的榜样。(关于舍生取义的事例)。

8、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9、(红色使者讲故事)“点种”——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事

10、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11、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者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的豪杰,下定决心抗元到底。但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他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的劝降,仍不为所动,只求亦死而不求苟生。  显然,文天祥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英雄。他死后,留下了许多爱国诗文,其中《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而文天祥也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12、生动的情景对话模式形象地模拟成语应用的场景,通过正反举例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让孩子们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3、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100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1992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4、作者韩非出生于公元前280年,逝世于公元前233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

15、先秦君子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似乎并不是看得那么重要,《左传》《国语》等文献典籍中经常记载某些志士仁人“舍生取义”的事;但是和后代比较起来,这些先秦君子们似乎又特别看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的价值并不是可用活着的时间长短来计算的。

16、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屠岸贾一次搜不到,以后一定还会再来搜查,怎么力?”公孙杵臼说:“抚养孤儿和死这两件事中哪一件更难?”程婴说:“死容易,抚养孤儿难。”

17、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

18、古人云:‘‘有失才有得。’’失失得得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在生活中我们难免要面对得与失的选择,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而我认为:得与失,是一个过程。

19、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20、“游击军”取得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后,随即遭到日伪军队的重兵围剿,由于缺乏外援,渐渐地便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当中,尤其是弹药奇缺,给后续军事行动带来大难题。就在李延禄、周保中等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并就此解决弹药补给难题。

21、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22、“屈心而抑志兮,忍由而攘诟。”古往今来不计得失的人大多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国家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所以让我们把得失看谈,以圣贤为榜样,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23、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24、(红色使者讲故事)从绿林好汉到抗日英雄的杨二

25、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26、(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7、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政局动荡。宣公十年的崔氏是《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的崔夭。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将赐予自己的帽子赠与他人,便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互相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他上吊自杀,尸体为景公戮曝。

28、“向死而生”说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一种不避讳死亡的态度来生活。这样的人平时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一旦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是一种很勇敢的生活方式。

29、既然生命比利益重要,而道义又比生命还重要,则道义比利益重要就不证自明了。

30、首先,还是要继续自己的观点。大义者,首先要善待家人、善待亲友和一切身边的人。先把这些人照顾好,照顾好了还有能力去关心别人,再不妨伸伸手去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我认为不但要帮,还要认认真真地帮,真心实地地帮。有小能力要小帮,有大能力就应该大帮特棒,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你对社会冷漠,是欠社会的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晚还不如早还,不然那利息也会压死你!

31、再来看外国的例子。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位叫做黑尔内森,在英军的酷刑之下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地绞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件遗憾的事就是只有一条生命献给祖国。  

32、第折中而取,寻找“利”和“义”的平衡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违背道德良知。

33、同样是在这次楚国白公之难中,还有另一位义士庄善,他的义行也得到了当时人的赞美。据说庄善听说白公杀死了楚王,就告辞了他的母亲,要为楚王而殉死。他的母亲说:“你放弃了自己的母亲而不抚养,却要为国君而死,这能算是义吗?”庄善说:“我听说事君的人,享受了国君的俸禄,也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他。我今天所以能供养自己的母亲,就是因为有国君的俸禄。我怎么能不为国君而死呢!”于是告辞了母亲而去死义。就在他走到白公门前的这段路程中,三次跌倒在车里。他的仆人说:“您是不是害怕了?”庄善说:“是。”仆人说:“既然害怕,为什么我们不返回去?”庄善说:“我所害怕的,是我爱母的私情;我所要赴死,却是为了公义。我听说君子不会以私情而害了公义。”到了白公门口,庄善就刎颈而死了。君子听说后赞叹道:“庄善才真正是好义之人啊!”

34、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亚圣孟子就曾写过这样一篇古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要讲述的就是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舍生起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从古到今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仆后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艰苦奋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成就大业。

35、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6、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37、由于众寡不敌,“救国军”战败后,被迫化整为零,潜伏于山林深处打游击。不久,王德林率伤兵退入苏联境内,“救国军”抗日活动就此步入低谷。为了求得援助,王德林前往莫斯科拜会斯大林,随后又绕到欧洲、香港回国,奔走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为“救国军”募捐,但其本人却再没能回到东北战场上(王德于1938年病逝于山东老家)。

38、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今中外因舍身取义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失去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获得的东西,却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