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挥泪斩马谡(摘抄110句)

发布时间:2023-08-20 12:23:53 / 作者:admin

挥泪斩马谡

1、能在七擒孟获时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人,战略眼光真的会如小说中一样差劲?

2、北伐可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历经五年时间再次培养出一支精锐部队,生产了充足的粮食与补给,结果轻易因为马谡的错误而全盘皆输,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要承担首要责任,就是他用人不当的责任,为了维护法制,平定人心,诸葛亮选择了斩马谡,连同一起违背命令的将军张休、李盛一起斩首。

3、   同时,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魏国由于防备不足,陇右震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

4、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分离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赵括式的人物形象。

5、小朋友们,诸葛亮很舍不得斩首马谡,为什么还要把他斩首示众呢?欢迎小朋友们留言告诉桃子姐姐哦!

6、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挥泪斩马谡)。

7、诸葛亮在斩首马谡的时候,他是哭着杀了马谡的,原因有几点:

8、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他,说他言过其实。可能是诸葛亮跟马良的关系太好,马良又死在伐吴的战场上,所以把感情都放在马谡身上。马谡并不只是富家公子,他确实为国家安稳出谋划策过,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的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走之前诸葛亮问马谡有什么好计策,马谡说:“南中都是蛮族,民风彪悍又地势险要,如果强攻的话得不偿失。而且不彻底征服他们明天还是会反叛,而且南中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丞相应该从心理上征服他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诸葛亮称善。

9、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马谡传》)

10、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何为“物故”呢?

11、首先,这次对抗诸葛亮的是大将军曹真和左将军张郃,而演义所说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在新城除掉孟达之后,没他啥事。

12、后来事实也证明,街亭很快就被魏军老将张郃攻下,本来赵云好不容易打下了西北三郡又再次丢失,蜀汉前功尽弃。马谡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请求一死,尽管众将领都为马谡求情,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把他杀了,还装作很舍不得的样子。但其实他这么做是另有目的,因为他要重新调整人事部署,把重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担任。

13、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14、  但现如今,随着张郃占据街亭,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凉州派军。诸葛亮是孤军深入,再待在凉州已经岌岌可危。最终,他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挥泪斩马谡)。

15、街亭的丢失给诸葛亮此后的伐魏造成了极大困难。只能另选小道出兵祁山,粮草运输极不方便,故而才有“木牛流马”之说。

16、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最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17、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18、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19、诸葛亮轩马谡,实出无耐,那是因为诸葛亮让参军马谡镇守街亭,马谡不听指挥和劝告,妄自尊大,至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此前马谡曾立过军令状。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使众人承服,自茬免去丞相职务,对街亭主要指挥者杀头示众,以正军威。

20、这就说明诸葛亮这个仗如何打,至此还没有明确的部署。

21、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22、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马良有才,跟诸葛亮志同道合,两人的关系如同刘备和关张的关系一般。马良一直把马谡带在身边,所以跟诸葛亮自然非常熟悉。马良和诸葛亮分手之后,一个在荆州,一个在成都,马良就把幼弟马谡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对马良情同手足,自然对马谡悉心教导,两人情同父子,更是恩师。何况马谡自己也争气,“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对军事谋略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3、在街亭的失败,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因为街亭失守后,魏军向西可以进入陇右支援陇右五郡与诸葛亮主力作战,同时魏军继续向南进发,可以控制并切断蜀军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诸葛亮不退兵的话,那么整个北伐大军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马谡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天生谨慎的诸葛亮立即选择了退兵。

24、最后一个遭到处置的就是赵云了,他本来已经拿下三座城池,即使后来丢失,但错过也不在他。而且蜀军撤退时赵云还负责断后,可以说有了他的断后蜀汉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赵云却被撤了“中护军”一职,这个职务就是禁卫军统领,赵云担任多年,之后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岗位居然由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担任。看到这里赵云终于明白,诸葛亮要借着这次机会搞大清洗,把蜀国所有重要的岗位都交到自己人手上,好彻彻底底的统治蜀国,永永远远的架空刘禅。知道这个结果的赵云一阵后怕,最后还不能揭穿,导致他不久后就郁郁而终。

25、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6、马谡将蜀军迁到山上安营扎寨被魏军围困切断水源与国军将领将74师张某撤到孟量崮被共军包围切断水源,突围不成被全歼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马谡逃了出来接受军法处置,而张某宁愿战死也不肯低头认罪。

27、从此以后,马谡有名无实,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刻板印象。

28、不过,这都是演义的说法,可以做个故事随便听听,不必当真。

29、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30、无论是一般规律还是特殊规律,违反了它,就必然会付出代价。如果让马谡在实战中多经历一些考验,在管理岗位上多磨练一番,待积累较多的经验再将其推向关键岗位,结果或许会大不一样。马谡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错误地使用的。他的悲剧,既有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用人者的责任。这个教训,对我们有很多深刻的启迪。

31、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32、但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病,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可用。

33、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34、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35、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36、熟读兵法,长期追随诸葛亮左右的马谡,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很快就会率领大军跟随上来。只要能坚守个十天半月,大军到达,也就啥问题没有。

3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38、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39、结果马谡到了街亭前线,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他连部下王平的多次劝谏也不理睬,不防守街亭固有的城寨,将军队拉上了南山。当张郃率军到来后,经过侦察,发现了南山蜀军的弱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蜀军的汲水之道,使得山上的蜀军由于干渴发生了动摇。在随后的攻击中,蜀军发生了崩溃,遭受了惨败。

40、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王平将军随行,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41、嫉妒变成了怨恨,王平的供词便有了篡改了机会,王平为了活命,也只能乖乖配合。文臣武将合作之下,区区马谡又怎会是对手。

42、在《三国配角演义》中马谡率军“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但实际上,马谡上山前已勘察了水源,共发现两明一暗三条水源,并且命令王平带兵守卫其中一条暗水源,但王平面对张郃的试探性进攻,主动放弃保命的水源,才导致了最后的溃败。马谡逃回蜀军大营后,被暂时关押,主持调查工作的正是费祎。

43、其实诸葛亮既然如此爱马谡就不应该让他统兵,庞统的例子诸葛亮是看见了的。庞统死在攻打益州的路上,刘备悔不当初,所以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让法正带兵了。谋士的特长是出谋划策,带兵自然有职业军人去做。也许是诸葛亮想培养马谡做接班人,急着想让他立军功。也正是如此反而害了他,如果诸葛亮只是让马谡跟随自己出谋划策,以他的军事谋略何愁不能建功立业。看看法正就知道了,从来没带过兵,依旧立下奇功。

44、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45、但仔细解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老罗的演义并不是凭空想象,而且是很有道理。

46、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47、挥泪不是为马谡,起码不主要是因为马谡,主要还在“谢众”,给大家一个交代,对皇帝陛下一个交代,为下一步继续北伐做铺垫。

48、传记明确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行动适当。而不是马谡不熟悉地理环境,安营扎寨不当导致的失败。

49、其实,诸葛亮更多还是为以后政治上的考虑,演的是一出戏。

50、传记只说马谡督率诸军,演义具体到了高翔、魏延一起在街亭方向用兵,这没有大的疑义。不管是否是这几位大将,总之不是马谡孤军前往,而且都以马谡为首要。

51、由于诸葛亮选择的战场在陇上,这给曹魏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曹魏派出援军,就必须千里迢迢去赴援。诸葛亮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以逸待劳,占有主场的优势,这对魏军极端不利。但是如果不派援军,曹魏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将陇上收入囊中。当时的陇西郡守将就对蜀军说,如果一个月内曹魏的援军不能赶到,就投降蜀汉。曹魏君臣经过商议,最终曹睿决定派出援军。

52、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53、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54、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55、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魏国的降将郭循也在坐。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被郭循亲手持刃所杀。

56、从中看出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57、  比如孔明在安排马谡之后,安排王平和马谡面对面。但是后来的高香、魏延、赵云、郭志、姜维都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安排,各有各的任务,但是每一组人的动作可能都不为对方所知,这就给团队合作打了折扣。要知道,三国时期,虽然教练和下属之间的对话很多,但是敢于面对面说话的却很少。在情境领导理论中,孔明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任务和能力来调整自己的职责和关系行为,从而提高下属。情境领导法虽然注重个别下属的领导,但也要在重大事件前召集相关下属。此时,在领导的指导下,下属中地位较高的员工应根据情况给予更多的授权,以增强信心。

58、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良之死。刘备和诸葛亮在先期的重点培养对象,其实是马良。但因为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意外丧生,因此才转而培养他的弟弟马谡。

59、《诸葛亮传》尽管是仅仅“戮谡以谢众”五个字,却大有深意,这就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60、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61、“街亭之战”后,追究责任,跟随马谡一起出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也被处斩,另一种说法是死在监狱。诸葛亮给刘禅上书:“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把北伐失败归咎于自己然后自贬三级撤销丞相职位,降为后将军。刘禅不忍责罚相父,依旧领丞相事。

62、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63、当王平守护水源,却没能抵抗住张郃试探性进攻的时候,优势也就迅速转化为败势。那么这场战争,无论马谡做了多少准备,结局都已无法更改。

64、  就情境领导理论而言,马谡虽然从小就熟悉兵法,但兵法理论赋予马谡的“自信”只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践上的,即马谡在带兵行为上只是一个“无能”的下属,这种自认的自信也是虚假的自信。可以说,马谡应该是一个“没有能力”却假自信的下属,这是R1在情境领导法上,最多还是R如果分析R2此时的状态,诸葛孔明应该根据情况逐步减少他对马谡的职务行为,然后在增加关系行为的培养、告诉他应该改进什么、增加下属的成熟度等措施下调整情境变量,一方面增加自己承担大责任的职务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孔明自身的领导能力。

65、根据另一种说法来看,诸葛亮虽然要将马谡杀害,但还是下令调查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66、战争为何会失败,诸葛亮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这倒不是为马谡开脱,而是要明白战略的纰漏,出现在哪里。

67、对于蜀汉主力究竟要从街亭还是斜谷出兵,诸葛亮在等待一个结果,就是看曹魏如何应付他派出去的两支人马。

68、但诸葛亮念在平时的情义上又很是过意不去,于心不忍。但又不能违犯军法。所以边流泪边下达斩首命令。

69、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想借此褒奖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最终成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既然允许罗贯中褒,也应该允许我们每个人去琢磨。

70、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71、第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十几万大军那是扯淡。

72、他知晓了街亭之战的前因后果,也明白最大责任出在王平身上。可他不甘心,同样是青年才俊,为何两人的地位却如天上地下。

73、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所器重,曾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74、魏军见马谡将军营扎在了山坡上大笑诸葛亮用人很菜,拱手奉献了街亭。于是将山坡围困的铁桶一般,截断了蜀军水源。诸葛亮选择出征时节自然是雨少干燥便于粮草运输的时节。

75、个人更倾向于认为马是被诸葛亮杀的,并且诸葛亮是挥泪斩马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不就是杀个人吗,诸葛亮为什么要哭呢?

76、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等。

77、诸葛亮掌权后,提拔一大批籍贯是荆州的人,以作为蜀汉的后继人才库,这其中就有马谡,还有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未领兵作战过的马谡作为街亭守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是给马谡立功的机会,但是马谡偏偏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或者说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用意,马谡把蜀军安排在山上驻扎,这摆明了就是学当年汉中之战的刘备,占据制高点,以方便进攻魏军,获得更大的战果。

78、诸葛亮痛心的是军纪不严明,执行命令不坚决,这是他最悔恨的地方。

79、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

80、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81、马谡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树军威,但诸葛亮又不忍心将他斩杀,他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尊严的死法当是自杀。

82、“挥”的基本含义为舞动,摇摆,如挥动、挥袂;引申含义为抛洒,甩出,如挥泪、挥霍。

83、诸葛亮判断司马懿一定会从街亭出兵,断绝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

84、(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85、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86、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87、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88、这样的管理者,在处理员工违纪问题的时候流于形式,违规违纪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得不到纠正,还会让其他员工看惯了、习惯了,甚至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长此以往,整个组织的发展都是十分危险的。

89、而这个过程之中,军事之外的权谋之争,占了多少成色,谁也说不清楚。后人眼中残酷无比的战争,也许是政治家眼中的筹码。

90、在企业的廉洁管理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在大力推行廉洁文化,却还是存在少数员工违纪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员工自身对廉洁的认识不到位之外,管理者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91、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92、其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遵从;

93、第诸葛亮分三路出兵,赵云、邓芝一路作为疑兵是无疑的。诸葛亮没有把这一支兵力作为进军的主方向。

94、“你今天打了败仗,折损兵将,还丢了城池,都是你的罪过!不惩罚你不能服众,你也不要怨我,你死后家里老小我会按月给钱粮,你不必担心。”

95、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96、参军蒋琬从成都刚到营帐,见到马谡即将被斩,大喊刀下留人。入帐见到孔明说:“曾经楚王杀了大臣得,然后晋文公十分高兴,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就杀了聪明的臣子,难道不可惜吗?”孔明流着泪回答说:“曾经孙武战无不胜是因为法度严明,现在天下纷争不断,我如果不执行军法,怎么带兵杀敌?应该把他斩了。”

97、先来说第一点:马谡是被诸葛亮给予厚望的。对马谡,诸葛亮简直就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

98、诸葛亮与马谡及马良的私人感情很好的,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生活了十几年时间,而马谡就是襄阳宜城人,离诸葛亮家不远,他们在荆州培养了私人感情,到了益州之后,因为荆州被东吴孙权夺了回不去了,身在益州的荆州人很容易产生乡土感情,包括诸葛亮也算半个襄阳人,他老婆是襄阳人,他在襄阳又生活了十几年,他们关系良好。

99、也就是说,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两个前提:

100、这如何能说明马谡的选择错误?因此,马谡大军的“后勤”能否得到保证,这才是重中之重。

101、别说马谡守不住,即便诸葛亮亲临,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有错,但或许并非是战略上的失误,而是布局上的漏洞。

102、对手是曹真,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对手是张郃,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为何不动用魏延等实力派将领或保安头子赵云的经验派将领呢?因为他要确立在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嫡系势力。

103、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104、按书中原意,如果街亭不丢的话,将来马谡定是接诸葛亮班子的最佳人选。

105、演义说得很热闹,但感觉纯粹是情感的游戏。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话,不会识人用人,自己很伤心。

106、《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107、其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108、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109、诸葛亮为了蜀国早日实现统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在街亭,诸葛亮临走前曾经再三嘱咐马谡:街亭位置十分重要,不可有任何闪失。并且让他要离山峰与水源近的地方驻扎,但是马谡却不以为然,把诸葛亮的告诫抛之脑后,狂妄自大、骄傲轻敌,擅自做主将军队布置在街亭山上。他的部下都劝他这样布置十分不合理。一旦魏军来攻,势必会掐断我们的水源与运粮食的道路,但是马谡却仍一意孤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