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摘抄52句)

发布时间:2023-08-14 11:55:24 / 作者:admin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2、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曹髦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慌和激动,急于求成地想把司马昭永绝后患,所以为了鼓动人心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千古名言。而细思之下,这一切似乎都是司马昭一步一步布下的陷阱与圈套。

3、及至再度读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细思之下,才发现曾经的自己终究还是过于浅薄和武断。我们经常沉迷在历史的表象中而自鸣得意,这种浅尝则止的史学观让我们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要真正了解司马昭的“路人皆知之心”,一切还要从头细说。

4、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曹操生前已经是大权在握,但没有称帝,他死后十个月,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称帝的一切准备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打汉献帝刘协这块招牌了,于是就逼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宝座,称帝建立了魏国,就是史称的魏文帝,同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可惜的是曹丕仅当了7年就死了,传位于他的孩子曹睿,曹睿在位十三年,虽然没有大的作为,但在军事上依靠司马懿也顶住了蜀国的进攻。曹睿死后其子曹芳继位,时年9岁,这时候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掌握了曹魏政权,曹芳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继承了大权,随着曹芳的年龄的长大,对朝政也要发号司令,司马师觉得曹芳越来越碍事,于是就罗列了曹芳的一大堆罪名把当了十四年皇帝的曹芳赶下了台,并立了曹氏嫡亲曹髦当了皇帝,这时候司马师死,其弟弟司马昭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髦是个典型的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心自己做个傀儡,对身边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于是不顾自己身单力薄率宫中的卫士和杂役数百人冲出宫去,要与司马昭见个高低,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大将刺死,这件事震动朝野,人们议论纷纷,司马昭迫于舆论的压力把杀害曹髦的责任全部推到了手下大将身上并杀了他,这才平息了这场乱子,司马昭除掉曹髦后本想取而代之,没有想到舆论会这么大,于是赶紧就找了曹氏后代中一个15岁的曹奂接替了皇位,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其子司马炎被封为晋王太子,其实这时候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没过几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总揽朝中军政大权。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司马炎完成当皇帝的一切准备,效仿曹丕代汉的故事一样,逼曹奂禅让,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归晋。

5、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6、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7、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8、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9、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10、但是,曹髦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十分不友好的政治讯号,后来诸葛诞等大臣又公然地举起“反司马”的旗帜。所以,虽然明面上看起来,司马昭是权倾朝野,但是背后有多少人在暗自谋算着,司马昭心里也并没有底。而且曹髦随着年岁渐长,政治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这些都给司马昭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11、在司马昭这九次拒绝中,他事也办了,名声也落下了,且还趁机更一步,削弱了皇帝的权威。两年时间,司马昭几乎就要全面完成布局了。如今无论曹髦身边,还是曹魏国土上,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人马!

12、司马昭显然比当年的曹丕玩得更深——前已有曹丕故事,今若尾随,那不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告,司马家要篡权吗?话,不能这么说,事,却必须要如此办!

13、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死也要做,更何况还不至于死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15、王经为人忠义耿直,对司马昭骄横跋扈、恣意篡权的所作所为很看不惯,但是眼看着对方权倾朝野,自己人微言轻,又没有能力阻止,只能在私下里暗自悲叹,感慨一番。

16、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17、如果我们只是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句话看做是曹髦的一句“讨贼”檄文,那么我们终将流于事情的表面。只有换一个角度,或许才能得到恍然大悟的明了。

18、于是贾充和一个叫成济的人,于慌乱之中强行接过剧本。据《汉晋春秋》记载: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听起来是一种政治态度,但实际上还是一种权力阴谋。

20、原本钟会大军皆被姜维挡在剑阁,后勤补给困难,伐蜀几乎功败垂成,不想邓艾偷渡阴平,行七百里无人之地,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开城投降。司马昭此次的伐蜀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从出兵到灭蜀仅过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21、曹髦没有听从王经的规劝,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我意已决,都不要再劝了。”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22、曹髦死后不久,历史如司马昭所愿地进入了司马晋朝。可是就在司马炎消灭东吴、统一全国的第12年,西晋就开始了“八王之乱”,进而把中原大地带入了史无前例的“五胡乱华”的乱世,遍地狼烟、哀鸿遍野。更让人感到绝望和悲哀的是,晋朝的那些贵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恢复国威、保护民生,而是自顾自地周全于自己既得的利益。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司马昭当初的“夺权”是有多么的自私。

23、当然,我们再去哀叹这段历史的不幸,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我们被再一次提起这个典故的时候,我们能够清醒予以反思和回应。“君子有所为有不为”,引导我们向前的力量永远不仅仅只有权力和欲望,还有道德和原则。

24、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25、王经上前阻拦说:“从前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最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朝中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朝廷的力量十分弱小,千万不能逞一时之快而招惹祸端,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26、“衣带诏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献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献帝,还因为天下远没有平定,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献帝对他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7、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日子司马炎跟着继位称帝,把曹奂直接从皇位上赶下来,封他为陈留王,从此西晋政权正式建立,而西晋建立过程中,当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为传神。

28、公元257年,魏国第三次发生叛乱,镇东将军诸葛诞联合东吴为外援,率军讨伐司马氏。或许有人会问诸葛诞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

29、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30、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31、司马懿在魏明帝和曹爽的联合压制下,不得不装病三年,最后凭借高平陵政变才大权在握,可紧接着就是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起兵声讨,只不过被司马懿事先发觉而迅速剿灭。司马师接过乃父的权杖,独掌朝政,但先是是魏帝曹芳阴谋除掉他,后是毌丘俭、文钦起兵反了他,司马师虽然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司马昭手里,有了父兄的铺垫,司马家的权势更是一时无两。

32、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33、曹髦带兵去围攻司马昭的路上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他为何没有加以阻拦,难道真的是惧怕皇帝的权威?

34、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35、但是,皇帝是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司马昭急急忙忙跑到太后那里一面痛哭流涕,一面逼太后下旨,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他。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36、“司马昭之心”事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曹髦对司马昭痛下杀心,最后反受其累,死于非命。但是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至少是不符合常理的。我们首先进行简单地梳理:

37、所以,司马昭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甚至不惜夸大自己的意图,这样能给年少不成熟的曹髦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毕竟,天赋不错,成长得也不错的曹髦同时也给了司马昭很大的压力。

38、尽管司马懿没有动手,但却无司马师、司马昭几个儿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一心想要废掉曹髦,司马昭的野心连路边的乞丐都知道了。

39、没错,诸葛诞正是诸葛亮的堂弟,在魏国官处显任,此次出兵是不满司马氏专权。诸葛三兄弟分仕三国,自古以来就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说法,而“魏得其狗”说的正是诸葛诞。

40、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41、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42、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43、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44、面对如此浩大的声势,司马昭决定亲征,但他又担心后方大本营出事,毕竟他的父亲当年正是趁着曹爽外出才政变成功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于是历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司马昭携天子与太后共同出征。由于诸葛诞军中内讧,司马昭在次年平定了叛乱。

45、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46、司马昭之心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生和外生生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47、只是可惜曹髦纵有匡扶魏室之心,但毕竟年轻,所托非人,三人中除王经外,其余两人担心祸及自身,于是向司马昭报告了这一消息,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

48、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这句话是魏帝曹髦自感皇权日益被孤立、圣听逐渐被蒙蔽,决定孤注一掷,率众声讨司马昭时所说的。

49、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50、(成语拼音)sīmǎzhāozhīxīn,lùrénjiēzhī

51、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