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对史铁生的感悟(摘抄58句)

发布时间:2023-08-05 11:57:33 / 作者:admin

对史铁生的感悟

1、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2、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

3、我曾走过山,走过水,但我只不过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

4、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谈不响。

5、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

6、“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书就像大多文人骚客的作品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个沉重的话题,却被作者以一种轻松的比喻那么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虚无感与那种处之淡然的感觉就这样渗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来死亡不过如此啊,原来死亡是给度过一生的疲惫的我们用来休息的节日啊,这种轻松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但细想起来却觉得其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畏惧死亡(可能只有极少数不是),因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个无尽的深渊,但这是老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面对它。正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一个人可以不辨生死,无所谓死或生,那么他终将会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

7、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对史铁生的感悟)。

8、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更没有谁的人生会毫无波澜。在生与死面前,没有人会坦然,即使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尽头都是死亡,但那段或长或短的人生路,又如何芬芳美好,确实需要我们做出慎之又慎的选择。

9、《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0、《我与地坛》是一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全书共十二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好运设计》,讲述了作者对抗命运的方法论。

11、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幸运和不幸在不同的人那里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段罢了!当我从史铁生那里明白了生命平等的永远的残缺,我便减轻了对生命春荣秋杀的忧伤。(对史铁生的感悟)。

12、合上书本,感触良多,幸运的我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正视,为了国家,也为了母亲,要努力奋斗,成就人生!

13、是啊,他们俩个都身残志坚,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他们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尽头一定会有彩虹。史铁生在死亡威胁下仍保持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海伦凯勒在命运面前仍不屈不挠地做着斗争。是的,他们都会用笑来面对苦难!

14、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摔东西、发脾气、悲观厌世。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15、生命如歌,却没有永恒的旋律,无法掌握它的起落;生命如轮,却没有不变的方向,无法左右它的走停;生命如月,却没有固定的形状,无法控制它的圆缺。

16、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17、人和人的遇见,就是一朵小小的涟漪,缓缓地散开。我们凭什么眷恋人间?是人,是人和人,人和世间万物更广阔的联结。

18、                文︱赵长春

19、——史铁生《消逝的钟声》很喜欢史铁生,很多句子乍一看就很美,而且经得起大浪淘沙。

20、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21、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22、直到她走后,直到她离开了人世,你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太晚了,母亲的苦,母亲的去世,这是你人生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你刚解开为自己系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人生经历了这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你生出愤怒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再也无法束缚了。

23、你看懂了这句话的含义了吗?他还有一句话说的更明白:人不可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24、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25、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26、也因此,我一直都是个偏科的学生。语文和数学,两大最最基础的学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个瘸子。如果说数学带给人的是缜密和智力,那么语文带给人的则是细腻和智慧。好的文章,应该抛却杂念,用心来读。

27、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在这本《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的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爱,就爱得彻彻底底;爱,就爱得认认真真。

28、轮椅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囚禁住他的身体,却禁锢不了他的灵魂。扶轮问路,问的是漫漫人生之路该通往何处?《我与地坛》开篇时,他的生活没有头绪,陷入迷茫困顿;《扶轮问路》结束后,他终于理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太过安逸的前半生会造就窝囊懦弱的灵魂,太过顺利的前半生,会塑造脆弱无知的灵魂,太过复杂坎坷的前半生,又会完全打击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29、 “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生命!多少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为之探讨的话题。史铁生是静默的思考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从与厄运抗争中维护人的尊严到在精神超越中摆脱人生困境,再到摆脱现实功利性的束缚,创造并享受精彩的"过程"。字里行间里命若琴弦却又生命如歌。他在清风和闲谈般的不经意中如此叩问灵魂与生命。

30、在文中,作者仔细地描绘地坛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笔下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种生命的张力、敏感的知觉,正是来自身体的残缺带来的磨砺。因为身体的被禁锢,反而使精神和灵魂得到更大的自由。

31、谈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相信很多读者并不陌生,这部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精品力作,在岁月长河中,又伴随最初的一些读者滑向中年,时日越长,书中的经典哲思越是历久弥新,催人奋进。此时,如果再走进史铁生那永恒的思想光芒,让人泪目之余,更是陡增了几分坚毅及豁达。

32、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33、读完这篇作文,我不禁联想到我的母亲,她为我付出无私的、伟大的爱。记得一次,我在夜里突然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读后感6----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感

34、在作者笔下,“地坛”这一意象远超出其本身的意义,那里不仅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是“投靠安静,走回生命的起点”的心灵皈依,更是打开史铁生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地坛”如同一位可以探讨生命的智者,在与其无数次对话中,史铁生艰难地做出自我剖析与反思,从而获得了直面缺陷的力量。

35、七月,自母亲做完手术后,我便读起史铁生的文章,从《我与地坛》开始,很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会成为我的泪点,是对生命意义的崇高敬畏吗?是对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坚强感悟吗?或许都不是,应该是心底最不愿触碰的,关于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独有的超越生死的情怀。

36、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时,确如无言的好,宁可“怒目望着”“一声不吭”。这是经过了太多的苦楚,而后的无言。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3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每次读蒋捷这首词,慨叹人生的同时,我也常想天地的奇妙:这世间总有一些景致需要时间来阅读,比如风雨。好书大概也是如此,比如《我与地坛》。

38、“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心”,史铁生凭着用心灵去写作的执着,宁愿将残疾的身体杵在轮椅上,也不屈灵魂深处积极向上的意志。更令人悲悯的是,如果他的母亲活到《我与地坛》的问世,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一切的假设均是假设,如果那样,或许也不会有后来的《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了。

39、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40、而如何活,是史铁生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问题。当跳脱出个人的遭遇和命运后,他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群——他的母亲、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夫妇、长跑者、漂亮而不幸的姑娘……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时,他发现,生命本就难以圆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抗争,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4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灵魂自叙传,是他关于生命的独白”,也是他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礼物。在这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中,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的哲思,展现了他过往15年的生命感悟。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便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

42、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我与地坛》

43、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44、而另一个原因,则出于母亲和我当时的状态。可能年轻气盛的时候总免不了跟父母产生矛盾。叛逆期的我也一样。读到课文里的史铁生,发觉他不像其他作家那样永远谦卑敬爱地面对长者。我似乎在“名人”身上看到了我等俗人的影子,有一种幻灭的快感。

45、   多年后回看史老先生的散文,一方面是生命的沉重。老先生少年残废,历经曲折,对生命有着格外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与其母亲的母子情与遗憾,更成为他创作的开端和源泉。这一线索从《我与地坛》到《合欢树》,从未停止。

46、长跑家的经历更让我想起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当求学时读着中文专业、捧着他的文字稀里哗啦的我放下对文学的渴求进而连读书也成为奢侈品时,写出这感人文字的他却承受着巨大病痛依然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从《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他笔耕不辍,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47、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48、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49、现在,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和母亲都从悲伤中熬过来了,手术后,母亲的身体恢复的很好,我开始感恩上苍,我想关于母亲这一情怀,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读先生的文章能产生共鸣的原因,读一段哭一段,一直哭到读完文章,但是先生没有我这么幸运,他比我悲哀。当他第一篇文章发表时,想与母亲分享时,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样卑微的祈求,这一生都无法实现。

50、这样深思再深思之后,世界你只是以你的姿态存在我的身边,那不该叫病吧!而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活下去,那是我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真诚的希望,这个美丽的世界存在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和谐。想起以前有人问我“如果面对不能忍受的事情,却不能不为自己考虑需要忍受这些的时候,你是起来反抗还是承受”我没有回答,我也没法回答!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条件下,我一个懦弱的人,我有选择的权利吗?有我也不敢擅自使用,因为我也是自私的。但我不是坏人,我只能是个和稀泥的烂人。

5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一部平和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集,这里面,有他对地坛细致入微的观察,有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有对芸芸众生的记录,也有对于生死的思考与感悟。“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看得比谁都透彻,无须纠结,无须着急。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却能从他的文字里不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不管过去如何,前路如何,试着活下去。

52、史铁生,是我精神的引导者。他时刻牵动着我的情思,引领着我走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他生命的长度可能比不上别人,然而他生命的宽度却是我们远远所不及的。

53、白岩松说的没错,读书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同样的命运,不同的态度,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史铁生,比如贝多芬;而一些本来有一手好牌的官二代、富二代,却把一手好牌打砸了,

54、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55、从此,你就“站”起来了,你的心站起来了,这甚至要比身体上的“站”更伟大,你不断地去感受,去细细品味,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56、我害怕忘记,我害怕那两个冷漠的字,“忘记”这两个字能使一切珍贵的东西消灭,仿佛不管什么原本都一钱不值。

57、最初他十分痛苦,愤懑命运待其不公,为了缓解焦虑,他摇着轮椅去地坛。在这里,他看见爱,看见希望,也看见人间的疾苦,他将自己投入到写作之中,在流动的文字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在满园弥漫的沉静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内心深处的自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