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于丹讲了一句什么错话(摘抄101句)

发布时间:2023-08-03 10:59:25 / 作者:admin

于丹讲了一句什么错话

1、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于丹讲了一句什么错话)。

2、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3、陶渊明守着无弦琴,弹奏心灵的音乐。生活中的快乐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教养、憧憬。

4、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5、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6、本科教育迎来0版,0时代遗留的深水区亟待各个击破

7、所以舞蹈仅仅是孔雀翎毛,仅仅是四小天鹅来装饰我们的视觉吗?不是。它是要解决世界的问题。音乐也是一样,中国人原来讲君子“左琴右书”。弹琴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真正“使心为琴曲,大音自成曲,弹奏无弦琴”。

8、《论语》中的某些思想精华,比如说“仁”(中心是“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对现代人仍然是有益的、重要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思想、观点,也还对现代人有启发激励作用,催人上进。

9、于丹老师的平易见人,对所有人的细心讲解,呵护之至,再加上对国学的一些了解以及一些心灵鸡汤,使得于丹老师迅速成为大众眼中的国学大师,成为平民接触国学的桥梁。在这种情况下,于丹老师开始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传播国学。

10、此中其就是于丹的创意已经用完了,她的书中越来越没有新意,看腻了一个套路,人们也就不想再继续看了,然而于丹却没能及时变通,失去了新一代网民们的追捧,虽然她的旧书是经典,但是若不及时推陈出新的话,终将还是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11、很遗憾,因为于丹把“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理解错了,她那些“注脚”也当然不太可信了。

12、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13、“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14、或许很多人提起古文化都是死板的,但其实并不是,于丹的书里想体现的也是这点。2006年的时候,十一黄金假期。百家讲坛节目依然在播出,这次连着七天播出了于丹的专题讲座,也就是论语心得。百家讲坛是科教频道推出的讲座式节目,里面涉及比较多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一向以科普历史知识和深入讲解为重点,它们的栏目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15、(晚安阅读)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太用力的爱不圆满

16、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一段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学问,它使人学出来可以成为某种人,学医的人可以成为医生,学法的人可以成为律师。但除去各种行业类别之外,还有一种学问,它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其实那就是哲学。

17、读到这里,我着实吓了一跳:短短的一段,讲错了不少:

18、成长是什么?是价值底线。成功是什么?是大家追求的锦上添花。所谓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应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这里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指的是常识,指的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健康,指对公共规则的默契坚守,指一个人有科学素养,起码他不会被伪命题绑架。

19、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20、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

21、师傅又说了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学生想了想:这意思大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22、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23、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24、所以,君子“过则勿惮改”,错就错了,别怕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错了不改才叫过错。这一点很重要,错就错了,马上改。

25、梁启超他们家很厉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们家九个孩子个顶个出息,学的专业也都不重复。他们并不是重复父亲,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26、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27、但是,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28、今天我们提起的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29、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0、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31、于丹老师成名后,开始成为各个高校和政府机关争相邀请的特邀嘉宾。这些在过去苦涩难懂的古文字,于丹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变成了振奋人心的心灵鸡汤,给观众一种慰藉和鼓励。通过这些,于丹老师的每一次话,都被大家奉为金句。

32、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33、除了百家讲坛,于丹还做客过其他节目,例如央视的《文化访谈录》。她在《文化访谈录》中最经典的一期节目就是给人们讲解昆曲,那期节目叫做“于丹《游园惊梦》”。在给广大观众讲解时,她保持自己的风格,依旧以幽默口吻讲述昆曲的前世今生,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地方她也能信手拈来,十分自然淡定,任谁看了都会因为她气定神闲的态度被吸引而拜服。

34、所以这么一个人物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被北大学生轰下台?这么一个名人,一个学者,一个明星。于丹,她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35、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36、真正崇尚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炫耀的资本。

37、这个事既要告诉学生,也要告诉家长,不要老说再苦不能苦孩子,人这一辈子吃的苦都是有定数的,孩子现在不吃苦,难道让他老的时候吃苦吗?

38、徐加胜:爱是“最高策略”,教师应“慈悲为怀”

39、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40、这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欢迎,于丹这个人也走进了大众的视线。随后2007年春节,百家讲坛播出了于丹关于庄子的心得,同样好评很多。2007年的十一黄金周于丹再次登上了节目,这次讲述的是昆曲。她对于昆曲也比较了解,讲课的时候娓娓道来,语言妙趣横生。说起来于丹的父亲也是国学上的研究者,因为这几个节目,于丹在观众里被推上了国学大师的高位。

41、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42、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4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44、理想之道给我们一个起点,给我们的心灵储备一点能源。

45、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关于《论语》的见解很是独特,也是因此,让于丹在短短七天之内成为一个耀眼的人,之后于丹更是被冠上了“文化救母”的称号,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于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甚至很多人一度认为于丹只是一个文化骗子。那么于丹究竟为什么会被赶下神坛呢?

46、什么叫“仁”?大家看,这个字很有意思,单立人一个二人成人,两人之间将心比心,能够协同合作,这种关系就叫仁爱。最后还要留余六艺,人要有一种艺术气象,自信饱满而从容。我们今天有志于大道,一个孩子从小问的就是,哪个工作以后挣钱多,我们今天还会在自己的道德上去修养吗?今天我们缺少艺术精神,而真正的艺术不见得就是我们眼前所看见的这一点考级的技巧。真正的艺术都是有使命感的。

47、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

48、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最终她们跌落神坛。

49、那么,这样对她这么一个学术明星造成了什么影响吗?肯定是有的,甚至说是后来被轰下台的原因之一——还是那句话,名不副其实。

50、道理很明白:因为《论语》不是现代人写的,更不能说它是为现代人写的;“古为今用”是有条件的。

51、于丹在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已经在央视频频露脸,基本上是个老熟人。走上《百家讲坛》的讲台后,她通俗易懂的《论语》讲解方式,极大的普及了国学,引发了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国学在于丹之前就被人摆上台面,可影响力并不大,仅仅是小范围内的自嗨。可于丹走红之后,捎带着把国学也给带红了,这就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客观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她的功劳还是有的。

52、于丹的家庭氛围培养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从小就很喜欢诗词歌赋,尤其是《论语》,2006年的时候她去了百家讲坛做专题讲座,讲了很多自己如何看待《论语》,以及自己对《论语》各方面的见解,她侃侃而谈的样子让很多人都着实佩服,这些国学鸡汤深受观众的喜爱,大家都开始关注国学,接着没多久,她又在百家讲坛讲解了《庄子》,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有了名气,本身枯燥乏味的古典文学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却是让人那么的感兴趣,就连海外华侨的人都开始学习。

53、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格,人应该是做什么行为都能够为自己买单的。

54、10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55、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56、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57、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5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5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60、一个人有艺术爱好,不一定要考级,但是在他一个人寂寞失意的时候,他可以安慰和抚慰自己,这就叫完整的知识结构。

61、    我倒是认为,这是极其可贵而值得充分肯定并赞扬的。青年学者发现自己国学知识不足,努力弥补,且走的是治学正途——不避艰难,学习文字学经典文献《说文解字》,此大佳事:既认识到己之不足,又决心走治学必经之路而不取捷径,非可贵而何!

62、而就是这讲得很糟糕的一段,竟然被“冰点”作为于丹讲《论语》的精彩范例而加以赞美,则赞美者之见地又令人不敢恭维。冰点评论说:

63、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

64、我们知道之所以于丹能够走红,是因为那时候的百家讲坛节目的主要原因,因为百家讲坛汇聚了中国很多的国学大师,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所以说于丹的走红,也因为百家讲坛这个平台是比较好的,但是在百家讲坛之后,于丹没有抓住机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65、又陶渊明《时运》诗“延目中流,悠悠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正说曾皙率弟子郊游事;其句“童冠齐业”,正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同门而学。

66、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67、看完了于丹老师为我们上的这一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只要学习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

68、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69、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70、“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虽然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人生目标都很远大,但孔子并不认为他们既能胜任又能从中找到快乐,既然如此,还不如像曾点那样,安享盛世,按照自己心意去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71、技术永远不是最终的保障,人规避危险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72、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73、我们评价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读书人,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如果你把读书当成一种学习方式,那还不能说你是一个读书人。只有一个人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所以,只有孩子平时把读书当做一种休闲乐趣,他跟书才能结缘。

74、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75、看看这个道德标准与我们今天有什么相关?我们有必要先讲一讲什么叫仁者。学生问仁,老师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爱人”,就是好好地、善良地去对待他人。然后学生又问,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老师说,所谓的做仁人志士的事情,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就是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想树立自己,但是要树立自己首先要以这样的心去树立他人;每一个人都想发达,但要用发达自己的心去帮助别人发达。人在世界上的建树不见得就要名满天下。中央台《感动中国》每年都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们这些推荐委员要给候选人写推荐词。前些年我推荐的就是农村的一个阿姨,她从嫁到那个村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一年一年、一家一家地赡养村里的孤寡老人。不管是大小便失禁的,还是智障的,她都每天拿着自己家里的粮食去给人家做饭,去照顾人家。我算了一下,她照顾的老人加在一起是她年龄的几倍。因为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同时照顾几个,每天就干这些事情,每天就奔走在这些人家。后来她自己年纪大了,就要求自己的子女接着去照顾这些爷爷奶奶。她说反正自己从还没有孩子时起就照顾这些老人,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把这些爷爷奶奶当作自家人。所以别人就说,她的孩子小的时候,就端水给这些老人洗脚,一个一个地给他们搓脚趾头,她就很欣慰,因为她说她的孩子不会不孝顺她的。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人说话特别朴实,我们当初听她的事迹的时候都特别感动,因为她从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理念,几乎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坚持做了好多年这样的事情。所以,《感动中国》给她的推荐词就是“温暖世道”,就是说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这个世道。这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的圣贤之举。所以“道不远人”,“道在人心”,现在很多时候很多行为一旦提升,其实是和古时候先贤所说的“仁”的范畴是不谋而合的。什么叫做仁?这种举手之劳、就地取义就是大仁大爱。有个学生曾经很认真地问过孔夫子说,给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都能够受用。孔子想了想,和学生商量着说,如果有一个字让你受用一生,那就是一个“恕”字。学生就问什么叫作“恕”啊?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强加于人。实际上,仇恨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伤害他人的时候,更深地伤害了自己。如果内心酝酿着很多的仇恨,这一生就太可悲了。我觉得真正的圣贤在于草根,圣贤不一定要读很多的书,但要明事理。我们在推荐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为什么推荐这个农村妇女?因为她用仁心温暖了世道。在我们的世道上,物质文明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修养极大地提升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世道的苍凉就一并化解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哪怕我们去建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都是很有意思的。什么不能和中国的古典文化融通啊?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的构建就是不断地用一代一代的现代的故事去诠释古典的经验,去提升古典的精华。这样的话,就真正做到了“仁者无忧”。无非就是从举手之劳的行动,世道的循环去完成一个非常大的世道的温暖。

76、有一次,魏王召见扁鹊,问他:“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你都已经名满天下了,而你那俩哥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77、虽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于丹老师对于论语或庄子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但是如果于丹老师能够继续精心研究下去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再次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于丹老师也并没有继续的关注个人的提高,而很多喜欢于丹老师的人,如果发现她不再提高的话,很有可能就会不再关注了。

78、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79、我们今天强调速成的成功学太多,关于循序渐进的成长说得太少,强调人发展的规模太大,但是对于规则强调不足。

80、今天,大家的专业知识都已经如此发达,但是我们的常识被忽略了。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因为一己需求,去抢夺方向盘击打司机吗?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常识与价值底线的默契。

81、但是,《论语》里一直在提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真正的君子,他心中所想的是担心自己没本事,从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82、于丹老师首先就说:“做人,就要学会自我控制。”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脾气非常暴躁,一天要发火许多次。他的爸爸拿过一块木板,对小男孩说,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木板上竟有30多颗钉子,小男孩很是惊讶,“我不记得我发过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对他说:“所以,你要学会自我控制。”在几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他的爸爸首先给予他鼓励,接着让他把钉子全拔下来:“你现在虽不发脾气了,但对人家造成的伤害就如这木板上的洞一样,永远不能磨灭。”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有关“孝”,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

83、真正的忠诚是在自己的心里,一个用心去做事的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对岗位、对职业有一份忠诚。 

84、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85、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86、通过这个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实与我们是相通的。对于前人的好东西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这些观点,让我们感到心灵的温暖,能慰籍到人心灵的深处。

8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88、老梁的这一番话,的确是一针见血的。其实在小编看来,于丹走下神坛是一个必然事件。首先来讲,如今人们言论比较自由,关于什么是论语,论语究竟讲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于丹关于论语的见解曾经收到过很多人的追捧,但是,要知道,论语讲的是道理,尽管它只是一本书,但是道理是活的,书能够理通但是道理于丹是始终都没能够理通的。再来,于丹其实很聪明,她知道抓住人们的心思,并且懂得人们喜欢好听的话而不是那些真正能够令人觉醒的话,她错就错在她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并且,成名之后的于丹身上似乎已经充满的铜臭味,身为一个学者却不能够专于研究,这便是于丹最大的错误。

89、现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人很多,也许通过一件事就能获得成功,一炮而红,一夜而红,随之而来的就是名誉财富地位,很多人成功了,但也因此迷失了本心,最后被人们所抛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可以把一个人抬到高空里,也可以把一个人抛掷尘埃中,如果一个人成为了一个明星,就要记住观众永远是你的衣食父母,观众能够给你名誉和地位,也能剥夺这一切。

90、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91、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是作为一个体系,给社会一种鼓励性的人格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叫做成长。

92、人人心里都掩映着一片园林,无非被一扇无形的门遮挡着,如果你真的推开这扇门,虽然那可能是一扇吱吱呀呀的门,你好久没来过了,但是你只要打开一道缝,一眼望去,你便会看到许多以前不曾留意的东西,许多真正契合于内心的东西,许多属于梦想的东西。

93、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94、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95、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96、10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97、又,“安享盛世”一句,恐亦不妥,因孔子对当时社会并不满意,而颇多微辞;他理想的盛世,乃是西周。《孟子·离娄下》即说“颜子当乱世”,即可证“安享盛世”云云,为无根之游谈。仅此一例,可见讲经典不易,不可轻慢,更不能随意发挥。

98、其实梁宏达早在节目中给出了答案,老梁曾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于丹的确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她满腹经文,但是她前后道理不同的人,于丹之所以会走红,都是因为市场需要,她会落得如此地步,是早晚的事情,而这都是因为她将自己嫁给了她心中的市场。于丹喜欢说正确的废话,她习惯将简单的话复杂化,尽管言辞华丽,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99、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

100、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