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摘抄104句)

发布时间:2023-07-01 13:22:26 / 作者:admin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轻视教化,鼓吹强国弱民,轻罪重罚,只讲法不讲道德。这一点明显不如儒家重视道德理论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2、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诸子百家里没有一个是秦国人。其中,老子是楚人,孔子是鲁人,孟子是邹人,墨子、庄子和惠子是宋人;田骈、邹衍出自齐国,慎到、荀子来自赵国,李悝、张仪、犀首皆是魏国人,就连韩国也有一个申不害。而作为西方大国的强秦却显得本土人才匮乏,没出过一个思想家。李斯在《谏逐客书》里也毫不客气地说自秦穆公以来,秦国所用的人大多都是诸侯之客,像百里奚、商君、范睢、吕不韦等都不是秦国本土培养的人才,倘若秦国却客不纳,那么将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3、秦朝法令一统,命为“制”而令为“诏”,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以百姓为黔首,体现了“法”;

4、商鞅废井田、按亩计征之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全面转入“耕战”,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并重。统治者建立了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的社会内部循环。

5、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变法中比较彻底、效果比较明显的变法强国典范。在文化教育方面商鞅认为,“礼乐”、“诗书”、“仁义”、“修善”、“孝悌”等儒家思想,不仅不利于国家发展,而且还很容易禁锢思想,并成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6、因此,入关后的刘邦根据这一现实,发布了一条简单明了而又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命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约法三章”,这也许是历史上最粗暴直接的法律条文,但却收到了奇效,饱受苛政压迫的关中百姓对刘邦感恩戴德,成了他问鼎天下的坚实后盾。

7、首先,韩非子在著作《主道》、《解老》,中阐释了法家思想所认为的君主应该是没有过多欲望的人,法家思想认为欲望是混乱的根源。但是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很快就修建了阿房宫,皇陵等大型建筑,显然他并不是法家思想中所认为的圣明君主。

8、没有传说加持,颍川也照样能够名扬天下,因为有太多的有才之士是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随便说几个就足以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厉害,而且会不由自主感叹:“原来他也是这里的人啊!”

9、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思想著作。

10、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卫鞅携法家绝学入秦,当然是认定法家思想是拯救秦国的不二法宝。但他并不确认秦国君主是否认可法家理念,是否对秦国落后根源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如果不是,卫鞅这轮明月是不会去照耀沟渠的。所以,就有了卫鞅三试秦孝公的故事。

11、 政治家的责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并善于利用人的本性。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的利害关系上的。

12、秦朝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是秦朝统治与法家思想的“蜜月期”。商鞅根据秦国当时的实际现状,向秦孝公提出“主张法家,反对礼治”的基本治国思想。秦孝公和商鞅为了能够让法家思想在秦朝顺利实行,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让秦国人认可了法家治国的可信性。

13、秦朝灭亡与当时的法律有必然关系,但并不能说明法家思想就不对,而是秦始皇本人没有即使调整法律。他可以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但没有想到法律也要改变,本质在于六国毁灭的过于迅速,个人思想转变的却没有这么快,而且缺乏一个像商君一样的经世大才才帮助其改变法律。

14、法治逐渐占据社会管理的主角,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提供了可能,阶级分化产生,剥削出现;交通条件的发达,为不同区域的交流、兼并提供了客观条件。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社会组织的规模逐代快速增长;而要实现有效管理、调集资源与对手竞争,都需要日渐严密的法律制度来实现。

15、据历史记载,商鞅于公元前360年入秦,获得即位不久的秦孝公的赏识和信任,并在公元前359年开始实施变法。商鞅的变法主张主要见于《商君书》。《商君书》是商鞅后学辑录他的言行,并加以附益的一部著作。商鞅推行变法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依据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在商鞅看来,历史是变化的也可以说是进步的,不同时代的治国之具必然是不一样的,只要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就不存在不变的治国办法。

16、李斯到咸阳闯荡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在规划好咸阳的仕途计划后,突遇秦庄襄王嬴异人一命呜呼,秦国朝局动荡不安,将李斯的计划全盘打乱。在而后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被人打压,郁郁不得志。李斯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沉淀自己的同时,找机会崭露头角。让吕不韦认识了这个有才气、傲气、勇气的年轻人。并为李斯而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令人惊讶的是,秦地的青铜礼器大多是明器,即陪葬物品,且器形简陋偏小,甚至有越往后越粗劣的迹象,例如藏于上海博物馆、出土自甘肃礼县的四尊秦公鼎,其形制、铭文各有差异,上面的纹饰也有精致与粗糙之分,尽管有创作者态度和技术的因素,但细心的考古人员仍可看出后期做工相较前期更为粗糙和草率。

18、时代的车轮来到了秦朝。如何对辽阔的疆域实现直接管理,秦朝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板: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文字......一系列促进大一统的举措,无疑是古代历史的跨越性变革。而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就是被后世诟病的严刑峻法。

19、对于李斯,他所在的时代,秦国刚刚结束割据征战,实现统一和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李斯的法律思想对实现中国统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郡县制和法令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然而,这并不代表法治的消失。经济、民生方面的宽柔,并不耽误践行源自秦朝的严刑峻法。汉初法律仍旧严格,形形色色的肉刑让人闻之色变,文帝时期有名的“缇萦救父”事件佐证了这一事实。

21、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极端境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也许仅存在于原始社会,但这并不是那时的人们淳朴无私,只是生产水平有限、交通能力不足造成的。

22、韩非认为五类人应该压制,也就是五种职业要打压,1学者,2言谈者(纵横家),3带剑者(游侠),4患御者(门人),5商人。限制这些人,实是想让天下人老老实实的要么在田里生产,要么在前线打仗。实际上还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只不过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即实业。因此,任何时候,重生产,让老百姓安心生产了,就没那么多事了;重强军,军队强了,就没有外人敢欺负了。

23、除秦俑外,其他出土的秦地文物也大体呈现出规整质朴的风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地陕西省兴平市出土的犀尊对于犀牛体态的表现,包括肌肉、筋骨等细节的刻画处理,均体现了秦国工艺的写实风格,而这种风格是战国时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24、秦朝世代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一开始此地只是为周王朝饲养战马的一个小城,经济、文化发展都十分落后。

25、那么法家思想是什么呢?为什么受到了重视呢?首先我们也是先了解一下法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以一些严厉的手段惩戒人性恶的方面,使人们不会轻易的犯法。另外一个在当时比较强调公平公正性,做错了会受到惩罚,但是立功了还是会走奖励的。所以人们也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多做好事,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向善做好事。为何还说当时的治国思想比较公正呢,因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做官的人。只要范了错误,都会受到惩罚。法家思想还强调与时俱进,反对保守。正式法家思想的这些特性,比较适合统一初期的秦朝,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治国效果。秦始皇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统一社会的言论,保持思想上集中统一。秦朝初期还出现了商鞅变法等稳固国家治理的举措,可以说秦朝初期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繁荣的。

26、位列“九流”之提倡积极入世的先秦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重刑主义”,《商君书》的《去强》《赏刑》等篇章多对“重刑”思想加以论证。《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与秦孝公宠臣景监的一段对话,在谈及如何使孝公大悦时,商鞅特别提到: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就是说,商鞅用的是富国强兵的刑名之学劝说孝公,这样一来,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秦国乃至后来的秦朝自然也将之付诸实践,甚至把法家思想推向了极端,于是秦法以其严酷性而著于史籍。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秦二世“杀公子,诛老臣”,还有“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以及“失期当斩”的陈胜、吴广……

27、另一方面,独尊儒术,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借用传统的宗法制,来缓解高度集中的政治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以伦理道德教化的方式来辅助处理社会问题。

28、现在虽然政权和社会稳定,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过程中,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腐败成风,成批成批的官员腐败被抓,严重影响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政府官员威信下降。

29、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首先统一货币单位与货币铸造权。秦政府废除其余六国的旧货币,在全国推行法定货币“秦半两”,并制定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的双本位制货币制度。这种制度间接否定了以实物“布”作为流通物的地位,使得国家在进行财政审核时更加明确高效。

30、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进行了“焚书坑儒”,很多医药、种树等技术类书籍都被焚烧了,“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间的言论,维护了法家思想的正统性,但大大地破坏了人民的个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31、法家思想要求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后世有人评论,法家思想将秦朝这个国家了变成了集权政治,并且走上了战争机器的道路,类似二战时期的德国。

32、我们现在也是如此,重生产、重科技,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军工部署加强了,边防无事了,内无忧外无患,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富裕了,国家也就强盛了。所以,不管何时,强军、生产都是社会的首要着力点!

33、但是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法家思想对于专制集权的推崇,让统治者肆意妄为缺乏约束,严重损害了普通国民的利益,遭到全社会的疯狂反噬,强极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崩塌就说明了法家思想随着全国的统一而被全民抛弃,之后的王朝,虽然专制依旧,但已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34、到秦孝公的时候,父亲秦献公死于秦魏战场,孝公立志要使秦国强大起来,发布亘古未有的求贤令,历数秦国几任国公过错,卫鞅慕名而来。几经交谈,决心用卫鞅变法。变法内容涉及国家多个方面,这里只说军事。它使秦国军事强大起来,最重要的一条是奖励军功。大家知道,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士大夫阶层和平民阶层有很大的阶级差距,平民永远不能成为士大夫,士大夫也以成为平民为耻。而卫鞅变法的实施,让平民有了合理合法的晋升机制,让平民也可以获得爵位。晋升方法就是上战场杀敌,一定的人头数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使得秦军中的士兵视死如归,死也要获得殊荣,因此战力陡然增强。再加上将领带兵有方,因此歼灭了强大的魏武卒,一战成名,使各国闻风丧胆。

35、如果以为颍川仅仅只会出谋士或者政治家,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片钟灵毓秀的水土同样养育出了伟大的艺术家。唐朝时期的“画圣”,被画工尊为祖师爷的吴道子,同样也是颍川人。他的画可谓是举世无双,在艺术领域无可比拟,苏东坡盛赞“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可见其地位之超然。

36、但在这当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统一六国之后,仍然采用“极端”的法家思想。

37、统一天下后,再看秦始皇,又用法家人李斯来做宰相,继续实行法家的暴政来治理天下。用治理秦国的方法来治理统一后的秦朝。李斯和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集大成者,李斯和韩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除了李斯的政治上中央集权暴政之外,经济和文化上同样是采用统一的规范统治的。

38、一般而言,如果律法条文太过于繁杂,就会在具体律例的引用、解释阶段存在极大的操作空间。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自由量裁权过大,借着法律之名徇私舞弊的情况日益严重。

39、后来的晋文公,同样依靠类似的做法获得成功。

40、人们所以会将秦的暴政和法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多是误会了法家的重刑思想。诚然,法家人物中的商鞅和韩非有“轻罪重罚”、“以刑去刑”的思想。如商鞅认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商君书·赏刑》,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页)”“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商君书·靳令》,第81-82页)”韩非也说:“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韩非子·六反》,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20页)在法家看来,重刑的目的是为了“禁奸止过”,为了使那些想要作奸犯科的“盗贼”产生畏惧而不敢犯刑,从而达到威慑的效果,进而实现“国无刑民”。退一步说,即使有人触犯重刑,首先也不是那些“良民”,因为“良民”是不会主动招惹刑罚的。因此,法家的“重刑”目的是为了防止“重罪轻罚”,出现奸邪之人不惧刑罚的局面,而不是无原则的滥刑。“重刑”也不能成为实施暴政的借口。

41、战国前后,各个诸侯国争取生存的方式,已由传统的自然方式逐步提高到政治形态,强调经济、社会、文化上整体的整合,而整合各项资源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运用法律手段,以法律手段建构整体制度框架。故,秦由弱而强主要依凭的是严格、有效的律法,其立法指导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政法思想。秦人信法,法家思想早已融入其艺术(工艺)创作中,因此,秦之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乃是法家思想的衍生品。

42、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东179号京仕广场A座409室

43、君权为大,清除世袭贵族,韩非认为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44、然而,韩非子认为正是因为商鞅轻视了“士”,所以在变法之后秦国本土的著名人物要么是权臣,要么是武将。他们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国家或王室的利益,所以张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兼相秦、魏二国;穰侯远攻而近交,为的拓展自己的封邑;范睢害怕白起得势,便劝秦王解除邯郸之围;吕不韦相秦而讨河南之封,十多年里,秦兵出函谷关的次数寥寥无几。这些群臣的利己行为延缓了统一大业。

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凤凰大道二号中惠璧珑湾十二栋10楼1010--1017房  

46、阴阳家虚妄的天命理论,加重了秦始皇实施暴政的自信

47、但是在秦朝末年却因为“法家治国”的理念,导致秦朝由一个“大一统”国家,在秦二世的时候就土崩瓦解,正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秦朝是法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虽然秦朝因推崇法家而盛又因推行法家而亡,但这也不能全盘否定“法家思想”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48、上至君臣下黎民百姓,既有对上层建筑的统治构想,同时也有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实际应用。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改革、金融、货币、国际贸易及运筹学等。这其实也是秦朝统治者,能够大力推崇法家治国的根本原因。

49、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50、首先,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加强皇权的集中管理,改革刑法,添加了连坐、车裂等重刑,威逼老百姓不要涉法违纪;其次,重农抑商,将土地由私有变为公有,奖励耕织,改变人的价值观念;然后,废除世禄制,奖励军功;最后,还统一了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文同伦”等。

51、其实,要想对你所管辖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好多管理都是“儒法”并用的,即用儒家的思想来教育人,又用法家思想来管理人。历史上有成就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不是如此。

52、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

53、汉朝正式建立后,刘邦的控制区域暴增,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趋繁杂,“约法三章”显然跟不上现实的需求,于是相国萧何便与时俱进,制订了《汉律九章》。其中前六篇延续自秦律,往上溯源的话则起于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是适应新形势新增的有关民事方面的规定。

54、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等人。其中,商鞅的主要历史贡献就是变法强秦,用法家思想帮助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55、君主位于封建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最需要发挥的就是判断力,不能轻易让下属来代替自己进行判断。正确的做法应是把官职授予能人,然后根据成绩来判断其是否称职,而且还要握牢生杀之权,不能被权臣所制。

56、除了受到重视的第一产业——农业,秦朝的青铜业、冶铁业、漆器业也十分发达,同时纺织业、造船业、建筑业、煮盐业等领域也有很大的进步。遗憾的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扩土开疆、大兴土木、徭役过多过急,整个秦国成为徭役的监狱。秦始皇晚年间更是为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耗资出巡,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加上严苛的徭役和赋税制度最终使秦朝只经二世即亡。

57、 君主的高妙之处应该体现在善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使人们追逐利益的活动汇成一股合力,以利于君主和为君主所用。君主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都应该是以利为动力的一种商业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58、秦统一六国后,也正是按照五德终始说来推演秦朝天命的。有大臣认为:“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第1366页)可以看出“五德终始说”不仅为秦代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合法性依据,而且神化了秦始皇先祖秦文公。因此,以邹衍思想为主体的阴阳家学说也就很自然地被秦始皇接纳了。

59、正如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中写道:“温公论魏惠王有一商鞅而不能用,是还为国害,丧地七百里,窜身大梁。余窃谓‘商鞅刻薄之术,始能帝秦,卒能亡秦,使用之于魏,其术犹是也。’”这段话准确地说明了秦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法家功利的作用,它的失败也在于没有因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法家的治国思想,真可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60、我们学校里,光凭教育,也是不行的,因为它不是万能的,因此对不良学生适当的施以惩戒也是必须的。

61、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上升到家国天下,也是一样的。秦地法家之“重法用刑”的思想我们如今依然能在现存史料中窥得一如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法律问答》等皆为重要法律规范,达600条之多。但或许抛却史籍或法律文本本身,单单从出土的秦地文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或许更能理解法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而这有的时候比文献记录还要丰富和真实,同时,透过艺术作品本身,还能体悟到创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秦的时代精神。

62、法家诞生之初,中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不断,通过法家的专制手段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尽快结束社会大动乱,在当时有其积极的意义。

63、 第以奖励耕战为立国之本。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讲求效率。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他们分析了历史进程,认为当时是力的竞争时代,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各国争雄的情况下,原来的仁义道德已经失去了作用,实力是各国盛衰存亡的决定因素。

64、这是一种现实的观念与变化的观念。变法的最重要内容则是激励“耕”与“战”,商鞅称:“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依商鞅的做法,凡在农战中有功者则赏,不以农战为务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即予以重罚。各种赏罚均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出去,而且是不分贵贱尊卑务必令行禁止的。这就是以法治国。

65、此外,秦始皇极为后世所诟病的相信方术之士而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也表明他并不纯正地信仰法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了大量相关记载:

66、法家思想讲究“赏善不遗匹夫,罚过不避大臣”。主要是为了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维持社会制度。

67、秦朝经济深受法家关于社会财富“国、民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主张重刑重税,重赋敛以富国穷民,因此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过重的税收和大量劳动力被征用,也是导致秦朝农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68、  再说“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是上面说的为了统一思想,但是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很多人都知道当时的秦始皇是有些追求长生不老的,长生不老本就是谬论,秦始皇想要这个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想必也是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

69、以“法”为基础,法律是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国民都要遵守的律令。

70、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坚决主张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手段,对支持“礼治”的人进行打击和镇压。无论秦孝公还是商鞅,其实所代表的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崇尚“礼治”的旧贵族,为了能够保持现状和既得利益,却在不断阻挠和破坏变法。

71、揆之于史实,说秦始皇欣赏法家,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是有没有问题的,的确会得到历史材料的支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秦始皇初识韩非的情景:“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该书,第2155页)秦始皇对韩非的欣赏,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秦统一关东六国后也着实推行了法家路线,前文已有述及;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秦始皇对政治思想的选择,则绝不是刻板的,单纯的,而是随着历史局势的变化发展而改变的。上边谈的是秦的制度设计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而秦始皇本人的思想倾向,也在一统天下之后,向阴阳家倾斜,或者说他将阴阳家的思想附着在法家思想之上,并改变了法的属性。

72、我们要注意,以上情况,是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发生的。

73、马云、任正非、刘强东、郭台铭等,凡是有成就的商战大咖,无一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我们考大学,我们做企业,我们做事业,没有不下功夫的,没有不需要自我鞭策的,因此,希望大家从法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规范的东西,好自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营好自己、家庭和事业,让我们的子孙生生不息、永世太平!

74、想要弄明白汉朝到底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儒治国,可以参看《汉书·刑法志》。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上古直至西汉末期,我国古代的律法是如何逐渐由简至繁、成为维系政权运行的基本支柱。

75、不过,基于法家“重农抑商”的基本主张,和政权安全性的考虑,秦朝强制推行盐铁国营。

76、而且,民众的生活用具大多数是由民营制陶厂生产。秦都咸阳附近的咸亭,是民营制陶作坊的聚居区,咸亭所属的17个里都是密集的民间独立制陶作坊。由此可见,当时私营制陶业已经很发达。

77、李斯和商鞅对于法律和法家思想最大不同在于,相较于商鞅,李斯懂“法”更加懂得帝王为君之道。将法制贯之以帝王,成为了后代王朝政体建立的典范。李斯的法律思想抛弃了历史的“德治”、“人治”、“礼治”思想,其以积极和入世的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力主变法来建立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新秩序,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这都是李斯法律思想的重要主张,法家思想从此被贯彻影响几千年至今。法家两大代表人物商鞅、李斯在历史政治舞台上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尾”,这也是法家思想双刃剑的一种表现。

78、《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青铜礼器到青铜兵器的转变也与法家政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青铜器物在西周是礼制的体现,所谓“藏礼于器”,青铜礼器就是“明贵贱、辨等列”的重要工具,而作为创作者的工匠在铸器过程中也多少会增添个人意识于其中,故而青铜礼器是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思想观念的。

79、当然,单靠“术”来治国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术”的核心在于君主的一人独断,一旦更换新君,就会朝令夕改,没有常法,国之盛衰皆系于一人;故而自韩昭侯与申不害死后,韩国便没有再强盛过。因此,韩非说:“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在“术”的责令下,百官皆守职不动、不敢越级言事,导致君主因独断而闭目塞听;在“法”的约束下,医生、工匠、商人都无缘官爵,因为秦国只以斩首计功,而他们皆非战斗之士,导致国家人才匮乏。

80、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赋予了秦取代周的合法性,也使秦始皇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极度的自信。这在“议帝号”一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秦始皇不满意臣下拟定的“泰皇”称号,自以为功盖三皇五帝,就采用了“皇帝”这个具有创始意义的称号。他还以为子议父、臣议君没有意义,就废除了谥法,并志满意得地以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36页)秦始皇以为“水德”胜“火德”便是历史的终结,而他应了“水德”之后便可以万世而为君。可以说,正是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给了这个本性暴虐的君王以不同寻常的自信和自恃。

81、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

82、这一系列措施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随着秦朝的发展,这一思想渐渐变得扭曲。

83、今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韩望喜,将走进《市民文化大讲堂》,分享“韩非子:寄治乱于法术”!

84、通过这三次的会面,卫鞅对孝公大家赞赏,因为卫鞅心中的所学,必然是开天辟地头一次,非有大勇气大意志之人,不足以走到最后,所以卫鞅先以其他治国之策献给孝公,观察孝公的心志在于何方,现在卫鞅已经清楚了,孝公之志,不在穆公之下。

85、地址: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兴华路南侧荣超滨海大厦B座603号

86、所谓物极必反,秦朝的崩溃,导致狼烟遍地、兵祸横行,基本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老百姓命如草芥、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活下来成了最大的任务,秦朝设立的律法条文压根没人遵守。

87、 “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概念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来的。《孟子·告子下》中所说的“人则无法家拂士”之“法家”,指的是守法令的大臣,并不是法家学派。关于法家的起源问题,学界有多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最先提出法家出于理官,即司法官。刘劭在《人物志●流业篇》中认为:“建法立制,富国强人,是为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有人认为法家学派创始于李悝。

88、秦王朝施政缘法以治,但其统治思想却并不是单纯的法家思想,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不论对于秦王朝还是秦始皇,都起到了相对于法家思想来说更重要的作用,它所提供给秦始皇的理论自信,成为其严刑重罚、暴虐无度的心理依恃。法家理论并不必然地导致暴政,传统的秦亡于法家说是不能成立的,将法家的重刑思想解读为秦王朝暴政之根源,是对法家思想的误读。

89、秦国灭亡并非亡于法律,而是没有及时变更国策。

90、现在说到颍川很多人都不熟悉,仅仅是听过这个地方,具体信息一概不知。这不奇怪,因为颍川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范围一直都有变化,现在被包括在了河南禹州里,颍川早已不是某个独立的地点了。

91、商鞅变法属于战时法制,有利于战争,不利于国家稳定。而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统一六国,一直实行的是这样的法律,可天下统一之后,国家需要稳定,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商鞅变法的内容显得很严苛。而此时秦始皇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让他有点忘乎所以,开始建陵墓、修长城、俢驰道(秦朝高速公路),不可否认这对国家发展有利,但时机不对,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此时刚刚人民经历战乱之苦,本身生活不堪,还要应对各种赋役。那场大雨,只是压垮了陈胜吴广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再加上统一时间并不长,六国王室还在希望复国,起义当然是一呼百应。

92、李斯在闯荡咸阳之前,是一个看管粮仓的官吏,在他的家乡也是一个“公务员”。舒适安逸却看不到尽头的日子,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应该象在粮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才能为所欲为,尽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93、 道是事物的本原、规律,万物由道主宰,而君主就是人间的道,或道的体现者,“道无双,故日一。”君主便是人间的“一”,君主要独操一切权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如果失去权势就不成为君主了,就会被大臣所控制。

94、颍川多出人才绝不是偶然,首先在早期华夏文明依托黄河建立之时,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一方重镇。各方面发展比较先进,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孕育文化。当一些人才出现,他们获得成就反哺家乡,让颍川的文化气息更为浓厚,进而培养出更多人才,由此形成家族,形成地域派系,良性循环之下,这地方自然而然就变得“俊采星驰”了。所以文化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源源不断努力,只有投入了才能有回报,正如颍川,在教育上投入巨大,致使全民向学,都有鸿鹄之志,何愁没有回报呢?

95、秦朝从商鞅变法,秦国一举成为中国战国时期超级大国后,在战国末年,李斯为千古一相。大秦帝国由此拉开序幕。法家思想促使千古第一帝国由散成聚。

96、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支持商鞅变法。秦孝公和商鞅为了让法家思想能在秦朝顺利实行,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让秦国人认可了法家治国的可信性。

97、以“术”为主要手段,统治者以此来控制臣民。

98、仓储系统本是封建社会建立在各地的粮仓,以备饥荒等不时之需。秦代的仓储系统,与其他各个时期的略有不同。储备的粮食多为宫廷消费和军事征伐准备,明显缺乏赈济社会的功能。

99、当然法家思想风头无两就容易出现其极大弊端:酷刑峻法、逼迫过度,导致混乱,社会造反。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

100、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衡山路7号亿兴大厦13楼1301之二

101、法家思想要求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后世有人评论,法家思想将秦朝这个国家了变成了集权政治,并且走上了战争机器的道路,类似二战时期的德国。

102、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该书,第2251-252页)

103、秦朝的商业都会大多在交通便利之处,有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而驰道和漕运将各个都会集市连接起来,形成庞大的经济整体。秦朝的手工业分官营和民营两种,其中秦朝最重要的手工业是冶铁业,在战国后期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秦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管理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如秦简中的左采铁、右采铁等。秦曾经把一批六国的冶铁工业者迁到巴蜀、南阳等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活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