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摘抄113句)

发布时间:2023-08-17 11:05:19 / 作者:admin

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1、如果介子推不为己朝服务,晋文公有什么担忧吗?

2、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3、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焚烧野草以助肥力的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这当然与先秦时期的“火田”有了很大的不同了。为了减少焚田的危害,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特别颁布了《顺时行火诏》,主要是针对焚烧野草的危害:

4、周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行搜、苖、狝、狩之礼。仲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阵,如战之阵。王执路鼓,诸侯执鼖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

5、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山中。其门人怜之,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煑醴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淸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

6、车驾路过汾阳岭时,骊姬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眼观所及,尽是山青水秀,麋翔鹿跑,猿嬉猴戏。骊姬正看得忘神,就听得远处传来一声声的呼喊:“行路之人快躲开——猛虎下山来了——”众人慌忙拥骊姬上车躲避。只见一绿衣女子就似从天而降一般,孤身一人出现在了前面的大道上,然后又一个箭步迎着老虎就冲了上去。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地向她猛扑过来。就在老虎和她将要碰头的一刹那,绿衣女子蓦然间一个纵身弹跳,正好落在老虎背上。老虎还在愣神时,雨点般的拳头已经狠狠地连续击在了老虎的眼睛上、腮帮子上。霎时,鲜血溅洒得漫天飞舞。老虎吃疼,咆哮着在地上打了个滚,试图将绿衣女子摔下来。绿衣女子弹身跳下,揉身跃步,拳击脚踹,摁着瞎了眼的老虎又是一阵猛打。一个时辰的工夫,老虎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7、在渡河的时候,狐偃开始变相邀功。介子推听了之后,就直言重耳登上君位是天意,跟你狐偃又有多大关系呢?我们可以得知,介子推对狐偃居功邀赏,尤其是变相邀赏是极为反感的,甚至直言羞于之为伍。这话是非常伤和气的,以重耳的身份,估计也难以容忍介子推。但至少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清高、刚直和不畏权贵的人。(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8、田猎,或称“畋猎”,田字通“佃”,或“畋”,或“畑”,不仅是一种中国上古时期的特殊狩猎方式,而且曾经是前农业时代一种有典型意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者认为:“狩猎与‘田’字相联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浓缩历史的造字过程。原来当初的“焚林”,目的只是为了狩猎,后来发现焚烧过的土地,其新生的植物,又嫩又好吃,会招引许多食草动物来吃食,更便于打猎。于是,人们逐渐积累起经验,有意识地放火,有意识地选择某些很会吸引动物的植物,进行种植。而其中一些植物的种子,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人亦可以采食,于是,原来焚烧是为了招引野兽的,这时变成也是为了采食这些植物的种子,这就是种植业迈出的很自然的第一步。”

9、先说时间。据《史记·晋世家》等书,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国时六十二岁。那一年春天,秦送重耳至河(指黄河)。过河时,重耳跟随从舅犯盟誓,介子推在侧,笑着说了一段话,意思是耻于跟别人一样邀功,随后离开了晋文公。这年三月重耳回到晋国。新君即位,新旧交替,诸事烦扰,百废待兴。第二年三月,有人发动叛乱,失败后欲逃往秦国,“杀之河上,晋国复而文公得归”。这以后便是封赏跟随流亡的有功之士。封赏随从者,忘了介子推,这便有了后来的一连串故事。据此可以知道,封赏随从者最早在文公二年夏天。如果照刘向《新序》,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期年,一周年),火烧介子推就在文公三年了。

10、重耳烧死介子推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不得而知。但更多的人相信第二种说法。这样看来,做帝王的恩人可真是倒倒霉,倒像是惹上了麻烦,左右都不讨好,就算你功成身退,躲得远远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人文#

11、献公身后,晋国就乱的乌烟瘴气,晋国大臣里克延续弑杀奚齐和卓子(骊姬mm的儿子),厥后夷吾在秦国的协助下返国即位,做了晋惠公,晋惠公也惧怕重耳返国争位,就派人到翟国刺杀重耳,重耳失掉音讯后,只得再次逃离,此次预备到齐国出亡,事先齐国仍是年龄首霸桓公在位,如果能失掉桓公搀扶,返国争位也是件美事。但是,去齐国,必需要经历卫国,重耳一行人走到卫国五鹿时,连最根本的温饱都不能处理了,看到路边田间耕耘的农民正在用餐,就想讨要点饭食,未曾想这帮农民非但不给吃的,还拿土块递给重耳果腹,可见重耳这群人事先已饿到甚么境地了。

12、《史记·晋世家》:介子推的从人打抱不平,在王宫门悬了一封书信:“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吕氏春秋》说这诗是介子推作:“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13、清明节具有对后代珍惜生命、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的教育功能。清明节带子女扫墓祭祖是一种无形的情感培育,使其对人生意义、社会责任及使命的认识更明确,并能勇于承担,具有现实意义。

14、从自全名节、洁身自好的角度说,介之推确实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清高之士的一个典型。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寒食节——清明前一日禁火,有一种说法认为即是为纪念介之推被焚而设,足见介之推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文公的封赏,从历史记载看来,大体上是做到了论功行赏且是甚得民心的,故《史记》说:“晋人闻之,皆说(悦)。”介之推全盘否定文公的封赏,并由此而宁死也不愿为其效力,平心而论,其看法与做法都是过于偏激、并不可取的。

15、仅以上所说,就可以知道,绵山不可能成为介子推的避难之地。

16、三国时魏国人周斐《汝南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㸑。”

17、晋文公多次寻找不见介子推其人,这时有个臣属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想见”,晋文公竟然采用了这个馊主意,下令烧山。

18、阿铁老师曾在介子推庙还请得绵山的视频一段,共享。

19、有一本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不详,专门记载晋国历史的书《晋史乘》中记载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此书倒是记载了介子推被烧死,但《晋史乘》真伪难辨,不足采信。

20、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希望清明节对于你,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21、韩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写道:“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韩非子是说介子推做过割肉奉君的事。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又得道家精髓,他著书立说,不过是想推行其主张,得到君王任用,言辞如战国辩士,不可全信。

22、穿高跟鞋,可以让女子步幅减小,重心后移,腿部相应挺直,致使臀部收缩、胸部前挺,造成“前凸后凹”的曼妙身材,让女子站立、走路都别有风韵,妩媚婀娜,亭亭玉立,因此成为现代女子的最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穿高跟鞋,比如少女、孕妇以及老年人就不适合穿高跟鞋,其原因和生理以及安全有关。

23、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24、介子推跟随重耳一行流亡十九年,流传下来“割股奉君”的美谈,重耳一把火却让故事变的扑朔迷离……

25、寒食节寄托着晋文公深深的悔恨。晋文公为不经意痛失介子推而深深的自悔,自悔中尽含着不尽的歉疚;

26、火一旦在森林中燃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扑灭的。而且火势的发展速度很快,山上的人根本就跑不赢,何况介子推还带着一个老母亲。这种情况,重耳应该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但他最终选择采用这种办法。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重耳这样做,是真心想把介子推烧出来,还是想烧死介子推。有人会问,重耳为什么要烧死介子推呢?道理很简单。

27、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重耳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然后在介子推有一天出门给重耳寻找食物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找到,于是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自己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吃完之后,得知这是介子推的肉,非常感动。当场许诺等自己有朝一日如果能当上国君的话,一定会给介子推重赏。

28、介子推开始没有受封,说晋文公太忙疏漏恐怕不能成立,介子推与其他重臣志趣情感差距较大可能是导致疏漏的主要原因。

29、重耳、夷吾在都城听到风声,知道大祸临头,就从师庄(今赵康村)骑马逃走。献公听说重耳逃离师庄后,勃然大怒,立即派大将勃提追赶捉拿。丑姑姑在岭上看见公子重耳被人追杀,不由豪气顿生,手持三股猎叉拦住追赶之人,昏天黑地地大战起来。直到重耳脱身逃远,丑姑姑才抽身钻进她熟悉的深山老林。

30、古人钻木取火、打石取火、埋火种取火,取火不易,寒食是常有的。春天到了,万象更新,有停旧火取新火风俗,联动起来就有寒食之说,同时天气暖和了,也能够寒食了。因此可以说寒食节之前就有寒食民俗了。

31、二者,介休距晋国都城曲沃在四百里以上,而且中间有山地多处,行动不便,晋文公不会为了这么一件事,带上大队人马,前去寻找。四百里距离,在那个时候不是一个小数目,且行军要有后勤服务等一大摊子事,来回没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完成不了任务的。况且,在重耳回国前后那几年,晋国军队在曲沃以南用兵颇多,而从未见在北边用过兵。

32、全歌自始至终以“龙”比喻晋文公,以蛇比喻追随晋文公的臣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以龙飞天下,喻指晋文公前后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以五蛇追随辅佐,喻指其追随者的情况。据《史记》,重耳流亡,足迹遍及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追随者中最著名的是赵衰、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五位贤士,《左传》所述五人与此有出入。

33、自古以来,作为臣子,无不希望有恩于帝王,这样才能得到帝王的封赏,加官进爵,甚至位极人臣。可是,很多时候,有恩于帝王却是一件麻烦事,帝王们“报恩”的方法可能很残忍很残忍。

34、质疑3:重耳为什么要烧山,难道他愚蠢到不知烧山可能产生的后果?

35、介之推认为,重耳之得以回国立为晋君,乃是天意,而赵衰、魏武子等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而竟获得封赏,这是“上(指晋文公)下(指赵衰等人)相蒙”,对于这样的君臣,是很难与他们和谐相处的。可见所谓“羞之”,也就是羞于与这些人为伍。故归隐绵山,至死不出。

36、19年过去了,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还朝登基,大封天下功臣,不料忘了介子推,酿成一出人间悲剧。丑姑姑本打算上朝讨封,报效国家,一看这阵势,心灰意冷,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隐居在了汾阳岭密林深处。

37、查阅先秦史书或《史记》,在记载介子推时,根本没有“介子推割肉救晋文公,后来被大火烧死”这件事的记载。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这件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却欺骗了世人几千年。

38、另外,寒食节其实也是古人很早以前就有的节日,吃冷食也并不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像端午节一开始也和屈原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个很热闹喜庆的节日一样。

39、据《左传》记载,推(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40、伴随寒食节的兴起与推广,介子推“焚死”故事的影响也至为深远。如唐代诗人卢象的《介子推》一诗将所谓“燔死”的说法表达得最为透切明晰:

41、其实,如果晋文公不去找介子推,又或者不采用烧山的方式,介子推的结局都会比较完美。所以,这是个意外。

42、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他曾经跟随晋文公重耳辗转8个国家,流亡在外19年,帮助晋文公回国夺位。介子推不求名禄,功成身退,隐居在山中,终生不复出。几千年来,世人无不敬佩介之推的高风亮节。

43、重耳非常悲伤,他后悔用了这么一个坏办法,说早知如此就不逼他下山了。后来重耳就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让全国人都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吃冷食,不准生火起灶。

44、然而,古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滥用火种、擅兴山林之火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经学家郑玄就曾指出:“火田为燎,燎之方盛之时,炎炽熛怒,宁有能灭息之者?”因此,先秦时期也开始出现了相关“火禁”的制度及立法,对于用火的时间及地点进行了种种规定与限制。如《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古代文献中的所谓“禁火”,更多地是指“火田之禁”。如清代学者方苞对于先秦时期的火禁制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45、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越王勾践忍气吞声,在夫差宫殿里当下人,侍奉夫差,只盼复国,勾践的谋士文种与范蠡定下美人计、离间计、迷魂计等一系列巧计,帮助勾践复了国。

46、高跟鞋的形成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演变,是多种文化的碰撞和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诞生的,并不能准确说明是谁发明的,而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择优选择。因此,我们在穿高跟鞋的时候,知道我国古人曾经有穿木屐的习俗,了解“足下”的来历,也知道如今的高跟鞋源自欧洲,就可以了。

47、屈原《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48、人们公认:介子推品质高贵,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施恩不图报”的榜样和典型。然而我觉得,这件事并不能这样看,这样看太肤浅了。

49、由上述推论可见,绵山纵火,绝非晋文公一时冲动所致,而是熟悉田猎方式的晋国军民十分自然地采用了田猎活动寻捕动物的方式来找寻介子推母子。而山火漫延,水火无情,很容易造成失控的局面,人员的伤亡在所难免,介子推母子大概就是这样类型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介子推被焚死,实际上可以视为先秦时期晋国田猎活动或晋文公过度耽于田猎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牺牲品。

50、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致死不忘其衷心:爱其君不受其禄之廉志。虽然有点极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如果他读过儒家思想,必定不会不受其禄,既然文公开口让他做官,他就会接受。

51、疑点归疑点,但无论如何,此节跨越两千年的风雨和历史,流传至今,与我们相逢,已经表示出人民的坚守与传承,也显示出介子推精神本身的强大。

52、说起扫墓的习俗,就来聊聊山西吧。内蒙古相当多的汉族是从山西等地走西口而来,所以清明节的习俗自然和山西的习俗有些接近。如清明节上坟,晋南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内蒙地区扫墓时也是烧纸,大概与此有关。但现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烧纸是一陋习了,很多人也在改变着。

53、虽然“介子推割肉救晋文公,后来被大火烧死”这件事是虚构的,不是清明节的来历,但清明节的来历离不开“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

54、而且就一直隐居到去世,后来重耳再去派人寻找介子推的时候,无奈故人已去,就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55、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56、据《韩诗外传》记载:介子推不忍看着重耳饿死,他一个人独自躲到山沟里,拿出匕首,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弄些野菜,将肉与野菜混在一起,给重耳煮汤喝。重耳喝下肉汤之后,慢慢好了起来,当他得知介子推“割股奉主”的壮举,立即称介子推为恩人,并承诺将来好好报答恩人。

57、“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58、等到大火熄灭,重耳派人上山找到介子推,他们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站得直挺挺的死去了。

59、太子申生被骊姬用计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重耳从皇子变为四处流窜的流浪汉,介子推以为重耳有德,是以追随其左右,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屡屡受到诸国王公大臣调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60、蹊跷的是,在一所窑洞后面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地道,乡人传言,这条地道直通十几里外的定襄沟,而且在定襄沟那边的确也有一个地道出口。当地明贤邱文选先生说,汾阴洞建于古晋国都城故绛畿内之地,而且一切事宜均多由大赵、小赵、南赵、北赵等赵姓村落群众主持。这应该和发生在晋景公三年(597年)的“下宫之变”有关。那时的公宫即国君居住的宫殿,在都城故绛之内。下宫是宰辅上卿赵盾家族的住所,即现在赵康镇的东汾阳村。当时掌管晋国司法大权的司寇屠岸贾为达到篡位夺权、陷害忠良的阴谋,诬陷忠臣赵盾之后赵氏家族,造成历史上残害忠臣的“下宫事变”。赵氏家族被诛灭后,其他赵族的人,为躲避诛连逃到荒山野林,有的隐姓埋名潜居乡里野僻处,有的为了躲避追捕便寻觅深山古洞隐藏起来。由此推断,汾阴洞很可能是当时赵氏家族逃避杀戮的隐藏地。赵氏后裔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传宗下来,大约到明朝万历时期又再次重新修建了玄武庙,清朝又历次修葺山门、下殿、上殿等古建筑。故此,此洞最早建于春秋时期,为赵姓村落后裔居民所建,相沿于今,已有两千余年矣。

61、清明寒食节的主人公——晋国大夫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不用烟火。不用烟火的结果就是只能吃生冷食物,所以被称为“寒食”。此中国传统节日,一般认为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即清明节前一天。此节蕴含很多深沉内容,也有很多疑点,现为大家一一分解:

62、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讹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一时之权,而先万世之利也哉?

63、写清明的诗数不胜数,宋代黄庭坚的一首《清明》诗:“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中就化用了介子推的故事。

64、后来晋献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便将重耳迎了回来做了晋文公,而介子推在看着重耳坐上王位之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晋文公在一一料理好朝中的事情之后,对当年帮助自己的人都论功行赏,可是在封赏介子推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这让晋文公非常的不解。

65、在笔者看来,以上所引,不属于史书者便是文人记述。这些记载,不外两个来源,一是人民记忆,二是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属于官方,人民记忆来自民间。古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情形,主要留在人民记忆之中。越是跟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对人民有大功有大德的人,人民记忆越牢靠。人民记忆会走样,那是人们在口耳相传中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不可避免,但基本情节和主旨不会改变。各书记载大同小异,说明各有来源,不是转引,更不是凭己意解读,这反而有力地证明,它们是真实可信的。

66、后来文人墨客就将比自己年纪大的、或是年纪相仿的好朋友称作'足下'。

67、历史上有些记载,证实了以上所述的可靠和真实。《楚辞·九歌·惜往日》“封介山而为之禁兮”等,前已引用。还有《汉书·武帝纪》诏“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应。”据《汉书·武帝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自夏阳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亲望拜,如上帝礼。”后土祠在现万荣县西陲汾河流入黄河处,即汾阴脽上。武帝的千古绝唱《秋风辞》,即是写这里的,故有秋风楼以作纪念。“用事介山”何意,恕笔者懵懂,不得而解,想来,跟祭拜之意应该相近吧。这以后,武帝至少五次“幸河东,祠后土”。武帝既把“用事介山”跟“祭后土”联系起来,就说明“介山”只能在古汾阴,现万荣,而不会是跟后土祠了无关系的介休绵山。

68、谁让姑娘更加美丽?什么使您的双腿显得修长?谁创造了如此尤物?什么让女子为之痴狂?那就是一双美丽的高跟鞋,世上女子不管身高多少,不管容貌如何,不论富贵贫穷,不论学识高低,也许可能没有平跟鞋,但是,鞋柜里最少都会有几双高跟鞋,这是姑娘们的最爱。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高跟鞋呢?

69、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70、《庄子·杂篇·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71、不难看出,在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论断中,“改火说”及“禁火说”是一种主导性的说法,或是可以说,不管赞成与否,“改火说”或“禁火说”其实已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一种压倒性的解释或共识,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们的赞同与附和。在一系列关于“改火说”或“禁火说”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们提交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笔者以为:在这种状况下,“改火说”或“禁火说”本身究竟是对是错,已然变成一个次要问题,而这类说法所涉及的丰富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信息,更加值得关注。这应该是寒食节文化给予后人的一大贡献。

72、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73、《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晋搜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晋侯教其民大搜,以示之礼。文(公)六年,搜于夷舍,二军改搜于董,易中军。襄(公)十三年,搜于绵上,治兵,使士匄将中军。

74、晋文公出猎,前驱曰:“前有大蛇,高如堤,阻道,竟之。”文公曰:“寡人闻之,诸侯梦恶则修德,大夫梦恶则修官,士梦恶则修身,如是而祸不至矣。今寡人有过,天以戒寡人。”还车而反。前驱曰:“臣闻之,喜者无赏,怒者无刑,今祸福已在前矣,不可变,何不遂驱之?”文公曰:“不然。夫神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祸福未发,犹可化也。”还车反宿斋三日请于庙曰:“孤少牺不肥,币不厚,罪一也;孤好弋猎,无度数,罪二也;孤多赋敛,重刑罚,罪三也;请自今以来者,关市无征,泽梁无赋敛。赦罪人,旧田半税,新田不税。行此令未半旬,守蛇吏梦天帝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为?而罪当死。发梦视蛇,臭腐矣。谒之,文公曰:然。夫神果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柰何?其无究理而任天也,应之以德而已。

75、后来晋献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便将重耳迎了回来做了晋文公,而介子推在看着重耳坐上王位之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晋文公在一一料理好朝中的事情之后,对当年帮助自己的人都论功行赏,可是在封赏介子推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这让晋文公非常的不解。

76、后来,丑姑姑老死在汾阳岭上。这里的人为了纪念丑姑姑,就在岭上最高处盖了一座“丑姑姑庙”。两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只可惜100多年前毁于一旦。现在只留下了一座孤零零、野草荆棘覆盖的丑姑姑坟茔,我没有想到,30多年前那次偷柿子遇到的那个大土堆正是这座历经千年的墓冢。

77、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图个吉利。

78、关于绵山,史上流传说法甚多。一说是在今介休绵山。考起缘由,其说来自于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其云:“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介休说虽广为流传,但情理上说不通。其时介休尚在晋国范围以外,距晋国北界霍山还有近200里的路程,且中间还有纵横蜿蜒的灵霍大侠谷,按照晋都故绛(今赵康古城)的地理位置,两者距离足有500里以上,介子推如何能背负老母在很短的时间内跋山涉水,逃越过界,去往介休?其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逃亡19年,其忠君爱国之情,非一般人所能比,何况又是出名的孝子,他怎么能够隐居到其他诸侯国而不顾母亲的死活,所谓“母子相抱”,被大火烧死呢?其多种史传都记载了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子推的封地介山说法,试想一下,作为晋国国君的晋文公怎么有权力把别国的土地封给死后的介子推呢?其说显然是荒谬绝伦,不足为信。

79、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80、但是重耳并不想介子推归隐,觉得自己应该报答介子推,于是重耳打听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一座山上,于是就想要请他们下山,但是多次请而不得,于是重耳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通过大火烧山的方式逼迫介子推带着自己的母亲下来,所以才会放火烧山。

81、介子推被“燔死”的故事出现很早,并长期传承下来。如最早记载介子推被烧死的文字,出于《离骚》、《庄子》等先秦典籍之中。

82、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

83、很明显,从刘向《新序》对于寒食起源的解释来看,晋文公寻人心切,故意纵火,而介子推本人不幸成为一场巨大山火的牺牲品。后人断火,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是为铭记山火的巨大危害。

84、在外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历经翟国、齐国、宋国、楚国、秦国,终极在秦穆公的协助下,回到自己的晋国做了君王,是为晋文公。

85、介子推并非单纯的品质高尚,而是他对于“如何给帝王当恩人”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说白了,就是介子推眼光长远,知道帝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一旦帝王成功了,你不要指望他报恩,最好远离他。

86、这时候有个大臣给重耳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是放火烧山,

87、还有扬雄《河东赋》、司马迁《史记》和民间传说中所写汉武帝、汉成帝、刘秀等到万荣介山朝拜或受到介子推保护的故事。

88、民间传说,丑姑姑生得面青发红,豹头环眼,身高七尺,力大无穷,声大如雷,行走如风。她母亲生她时怀胎13个月,落地哭了一声就把母亲吓得昏死过去。父亲认为家住偏僻山村,中了邪气,就把她抛到了汾阳岭的一个山沟里。奇的是,在荒山之内,她竟然没有饿死,也没有被野兽吃掉。直到那日云光大师从此路过,听见哭声,才把她抱起来。云光大师见女娃生得虽然丑陋,却透着一股非凡的英气,心想,天生奇人,必有奇用,于是就抱回深山古刹,精心抚养,并教她习武练功。一晃十几年过去,丑女长大成人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深山里的那些肆虐逞威的豺狼虎豹,多半死在了她的拳头下。后来,丑姑姑听说汾阳岭经常有野兽出没伤人的事件发生,就和师傅商量后,在岭上开了一间酒店,专门保护行人过往。

89、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不如放一把火,介子推总不至于傻到见火不躲吧?他跑出来,不就达到我们找他的目的了吗?晋文公闻之有理,立刻下令烧山。一时间,风助火势,熊熊燃烧,山上山下,浓烟滚滚,整个绵山即汾阴山成了一片火海。但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大火过后,众人上山仔细寻找,终在一棵烧焦的大树下找到了已经被烧焦的尸骨。晋文公大悲,下令就地埋葬,矗碑纪念,还在东面不远处山脚下盖了一座庙宇,内塑介子推金身,享受老百姓四季香火。晋文公还是心下愧疚,便下令全晋国在介子推死亡之日的前后三天,即清明节的前三日,不得生火造饭,皆吃生食,并定名为寒食节,以示纪念。又以绵山为其封地,曰“介山”。晋文公还下令把介母从牛席村接到宫里居住,并派专人服侍,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

90、过去历史地理著作中最有利于介休之说的,出于杜预。杜预(222—284),晋代杜陵人。其主要功绩是为《左传》做注。杜预一生没有来过山西。他看到《左传》中“绵上之山”,把“绵上之山”跟“绵山”划了等号。“绵上”是就地形和方位说的,正如《汾州府志》所说,那“非山名”,杜预竟把它当作山名和地名,说“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这个注释本身是不通的。第“绵上”不是地名,更不是山名,杜预把它当作地名,进一步当作山名了。第“绵上之山”和绵山是两回事,“绵上”要大得多,它上边可以有山,可以有河,还可以有其他东西。实际上,西河只有绵山,没有绵上,从杜预到今天一千八百年,何曾有人说清西河的绵上在什么地方?没有绵上,哪有“绵上之山”?历史的吊诡是,杜预这个不通的说法后来成了“介山”来源的话语霸权,对后来学者影响很大。我读杜预有关晋南地名的解释,都是错的,可是“杜注”却被后人当作权威,一直被引用。

91、汾阳岭即汾阴山,民间流传叫绵山,山上除了有丑姑姑打虎处,有丑姑姑引路处,还有介子推墓,在南赵村西,还有晋文公上绵山寻找介子推的路线图。

92、《庄子·盗跖第二十九》云:“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93、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94、阿铁老师清明去扫墓,举头看,但见三五喜鹤飞于树梢。远处青山逶迤,似长龙盘卧山上。风水先生说这里大吉。为老墓祭扫的人说说笑笑,为新墓祭扫的人哭哭啼啼。令人不禁想起宋代诗人高卿菊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95、根据先秦典籍《尔雅·祭名》的注释:“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宵田为獠,火田为狩。”田猎活动中火的作用首屈一指。研究者还指出:根据甲骨文及古文献记载,商代田猎以火焚林主要是为了驱逐禽兽,而不是为了施肥,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刀耕火种”有很大的差别。“火田”,是上古时期的田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狩猎方式。元代学者梁益曾对“火焚而射”方式进行了解析:“火,火田也。《尔雅》:‘火田为狩。’《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周礼》:‘仲春搜田,用火弊。’火田者,焚除莱草而田猎也,弊者,止也,皆杀而火止,故曰火弊。”先秦典籍《礼记·郊特牲》记载了当时“火田”的场面:

96、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十二年、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97、丑姑姑到晋都后,跟随在骊姬身边,算是骊姬的一个贴身保镖。她目睹了晋国“骊姬之乱”的整个过程:骊姬设毒计活活逼死申生,又唆使晋献公将姜后娘娘投入监狱,欲杀之而后快。丑姑姑鲁有容深恨骊姬蛇蝎心肠,遂使巧计同介子推一同将姜后救到了汾阳岭藏匿起来。

98、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99、古人推崇介子推的故事、推崇《庄子》与《楚辞》中所描述的那个介子推,是对气节高尚的人的一种推崇,当时古人非常在乎名节问题,认为像介子推这样为君主立了大功的人,如果坦率地接受封赏,反而不如辞官隐居、深藏功与名的人更高尚。

100、骊姬毕竟是一国郡主,见多识广,知道人不可貌相。当下定住神,就问:“女英雄少礼,你名叫什么?家住哪里?”

101、等到重耳重新回归之后,他非常感恩介子推,所以想报答介子推,想给他高官厚禄,为其加官封爵,但是介子推的追求并不在此,他只是想归隐起来,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

102、http://www.sohu.com/a/278045636_100120197

103、介子推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根据古籍、民间传说综合而成,大概说法差不多,应该是基本真实的。当然也有个别质疑的。

104、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受程朱理学束缚,妇女缠脚,因此妇女木屐就退出历史。至于明代的官靴,现在我们看到的戏台上的“厚底官靴”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真实的官靴并不高。而清代满族旗人所穿花盆底“高跟鞋”,是满族的民族特色,也是为了使旗袍不落地,身材显得高挑,高出的是中间鞋底,鞋子并没有展现出来,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高跟鞋。

105、关键时刻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成肉汤喂给重耳,救活了他的性命,支撑着重耳到达了安全地点,之后介子推陪着重耳在异国他乡流浪了数十年的时间才重回晋国,并且帮助重耳夺得了王位,重耳继位之后,对于陪伴自己的仆人都进行了封赏,但介子推却拒绝接受,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到了深山之中,介子推认为,自己是重耳的仆人,为他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不能接受封赏。

106、之后几百年间有关典籍增加了对此事的一些记述:

107、另有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

108、请注意介山原是一座土岭这个事实。这就说到要害了。惟其因为它是一个土岭,古时候,它满山是树,没有空隙,人藏在里边,很难寻找,而且可以遮风避雨,又无狼虫虎豹侵袭,野果可以充饥,落叶可以当被,是个安全住处。当然,一旦着火,便无可逃遁,只有烧死一途。这个土岭周长不过几里,派几十个士兵即可“环山而封”。介子推母子烧死在这里,合情合理。说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在此,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109、一者,介休绵山是介子推从未去过、从不了解更不熟悉的一个地方,他不可能选择绵山去躲藏。山西山地很多,但要作为隐地,必有可隐之处,必是自己熟悉的。卫聚贤先生说:“……若为介休县之绵山,非途次所经,安知其山可隐?况晋都之周围,西北有吕梁山,东北有雀山,东南有王屋析城山,南有中条山,西南有稷山介山,舍近不隐,远去介休,非其理也。”这话很有道理。

110、还没有完。重耳回国以后,大封功臣。那些跟随他四处流浪的人,重耳都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但是重耳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不过我觉得这话不对。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应该想到啊。重耳没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又有可能没忘,他是怀疑介子推那块肉的来源,因此故意不封赏。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为什么他还要写一首发牢骚的诗呢?

111、晋文公“春秋五霸”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不能说他是昏君,一时忘记赏赐也是人之常情,逃了十九年才回家,很多事要做的。再说了人家过后记起来了也马上就知错能改了呀。

112、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